正在阅读:93岁老兵忆抗战岁月:一场伏击战打死300多名日军

93岁老兵忆抗战岁月:一场伏击战打死300多名日军

温州网 2015-08-14 14:29:27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平阳县昆阳镇解放街,慕名登门拜访这位抗战老兵,聆听他讲述戎马生涯中的难忘经历。

  温州网8月14日讯(记者叶锡环 见习记者 黄梦思 余平)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抗战老兵——16岁在老家江苏海安参加新四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3年退伍转业,辗转丽水、绍兴,最终定居温州平阳。他叫丁文余,今年93岁。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平阳县昆阳镇解放街,慕名登门拜访这位抗战老兵,聆听他讲述戎马生涯中的难忘经历。

  入伍不久险遭沉船事故

  丁文余老人住在一条弄堂里,门牌很难找。记者拨通对方联系号码,没想到接听手机的是他本人。“现在联系都用手机,当年我还当过通讯兵呢!”老人一边在电话里指路,一边冒着酷暑出门迎接。

  饭桌上,摆放着一份当天出版的《温州日报》。丁老挠了挠满头银发微笑着说,老了,现在看报纸都要戴老花镜。略作寒暄,他开始娓娓而谈,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

  1922年,丁文余出生在江苏海安县,12岁离家到无锡当理发学徒。1939年,受地下党员父亲的影响,他在无锡加入新四军东进2路2支队,年仅16岁。刚入伍不久,他就遭遇了一次沉船事故。

  当时,国民党强迫皖南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企图聚而歼之。丁文余所在的部队奉命从镇江渡江到扬州,他属于第二批过江人员,由于迟到15分钟,没赶上渡船而躲过了一劫。

  “第二批人员坐国民党提供的轮船过江,船舱全部封闭,船到江中突然沉没,牺牲了800多名战士,只有18人幸免于难。”丁文余说,当时战友们悲愤之余纷纷痛骂老蒋说话不算数,故意制造沉船事故。为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后来部队全部坐木帆船过江。

  事后,丁文余得知,这是当时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一个序幕。

  淮安伏击战打死300多名日军

  丁文余在新四军当了4个月战士后,转任通讯兵,之后长期在连队、营部、团部当司务长和军需官,负责筹集、管理部队粮草等军需品。抗战期间,他曾亲历了两次记忆深刻的战斗。

  1942年,丁文余参加了在江苏如皋县战场上的一次反扫荡战斗。战斗从当天凌晨5点一直打到晚上8点,新四军1个团2000多人与日军1个大队1500多人激战,双方互相伤亡近百人。

  1943年在江苏淮安,丁文余所在的营部根据事先截获的情报,包围了一个日军中队,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当天,我们在下午4点就出发了,埋伏在一个水塘边的高处。”丁文余说,等日军进入包围圈后,全体战士突然开火,打得日军慌了阵脚,直往两边水塘里窜,结果陷进沼泽不能自拔。

  战斗持续了一个晚上。老人记得,整个营部共900多人,日军约1000人,最后打死300多名日军,俘虏32人,还缴获了一批山炮。

  “日本人很坏,发现自己人被打伤走不动,当场就给毙了。”老人说,新四军优待俘虏,当时除1个俘虏自杀外,其余都加入反战联盟,替部队当翻译、上战场喊口号,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遣送回国。

  “能活到今天,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

  抗战胜利后,丁文余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不少著名战役,如孟良崮战役、鲁西南战役、渡江战役等。

  1947年,丁文余作为连队司务长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当时天气很热,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粮食供应很紧张。”老人说,他曾亲眼看到张灵甫被活捉,结果却被恨敌心切的战士击毙了。不过,关于张灵甫死亡真相,迄今尚无定论。

  对于参加国共内战的经历,丁文余不愿详谈,他说,战斗太残酷了,淮海战役打了63天,双方就伤亡了60多万人。后来,丁文余辗转各地参加战斗,渡江战役后终于在扬州与家人见了一面。

  为了保护家人,丁文余长达10年没有写过一封家书,亲人都以为他不在人世。“母亲长期思念我,把眼睛都哭瞎了。”提起扬州见面往事,丁文余眼角湿润了。提到跟随部队参加3年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他再次落泪,“当时很多战友缺乏衣被,在战场上活活冻死了。”

  抗美援朝结束后,丁文余随部队来到丽水退伍转业,之后到绍兴学习。1956年分配到平阳县鳌江镇搬运公司当副经理,1979年从平阳水厂离休,享受副县级待遇。

  “您一生参加过这么多战斗,对于享受副县级待遇的结果满意吗?”采访结束时,记者很冒昧地问到。“什么叫满意?什么叫不满意?”老人听罢突然高声反问,“很多战友都为国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

  说罢,老人特地穿上一件佩戴各种勋章的衬衫,颤抖着双手扣齐纽扣,努力挺起佝偻的背,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