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普贴 | 气变公约那些事

科普贴 | 气变公约那些事

新华网 2015-11-27 15:03:49

  11月29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介绍,巴黎大会预期将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问题达成协议,为2020年后继续强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更加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行动,需要一个广泛认可的国际机制。目前这个机制主要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个公约怎么来的,这些年来有哪些发展和障碍?新华国际来为您梳理总结。

  【“气候变化”指的是什么】

  要搞清楚什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先要搞明白这里的“气候”以及“气候变化”指的是什么。

  “气候”不是刮风、下雨、天晴、起霾这样的天气变化。“气候”指的是数年甚至数百年这种长时期内的天气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值来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热、干、湿等基本特征,即地球上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换句通俗的话说,“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类似于咱人类的情绪与性格。

  而“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如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的变化。全球变暖就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制造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气变公约怎么来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这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科学家警告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图为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入口前的各国圆柱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这一公约于1994年生效,据统计,目前已有195个国家和欧盟加入了该公约。

  【气变公约有哪些内容】

  行人走过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会场入口。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

  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重要协议】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并通过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目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强制性量化安排的唯一一份协议。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从2008年到2012年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192个缔约方批准了这份议定书。

  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该议定书,但2001年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美国经济负担和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减排为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将于2020年到期。这意味着,今年年底能否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新协议将直接影响2020年后全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记者王丰丰,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