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2016-01-18 06:30:09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关于《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徐立毅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建议稿的起草过程

  “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科学谋划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工作举措,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事关温州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议稿起草工作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开展“十三五”发展若干重大课题研究,为起草建议稿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召开以后,特别是夏宝龙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对温州提出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要求以后,市委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学习研讨,明确了温州“十三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建议起草组起草形成建议初稿。12月21日,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了建议稿。12月28日,建议稿下发各县(市、区)党委、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征求意见。12月29日,市委召开工作务虚会,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讨论。今年1月5日,建议稿在市政协进行了专题协商。期间,我主持召开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和部分党内老同志座谈会,钱三雄同志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1月7日,市委常委会再次审议并通过了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贯彻了上级精神,切合温州实际,对温州的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三个城市”战略目标定位比较准确,推出的一系列具体抓手和措施也比较务实,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市“十三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深化金融等方面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等。对这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进行了汇总、梳理和分析,尽最大可能予以吸收。

  可以说,这个建议稿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的。建议稿经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第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二、关于建议稿的总体考虑和基本框架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实现“四翻番”等部署,坚定自觉地同党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深刻把握温州发展面临形势和市情特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三五”最鲜明的特征,制定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必须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建议稿依据中央和省委的新判断新要求,从温州所处的历史方位、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提出“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理清总体发展思路,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三是突出重大战略举措。针对我市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提出“该干又能干成”的重大战略举措,切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补齐发展中的短板。四是坚持战略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方向性、原则性和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可落地、可评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载体、平台、项目、政策和机制。

  建议稿分三大板块、七个部分,总体上按照“总纲+推进五大发展+党的领导保障”展开,第一部分总结了“十二五”的成就,分析了“十三五”的形势,明确了“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重点是提出了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三个发展目标定位。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主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对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建设大都市区、建设美丽温州、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工作进行部署。第七部分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夺取“十三五”发展新胜利提供坚强保障。

  三、关于建议稿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要求和发展举措,现就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三五”发展目标定位。城市目标定位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找准城市目标定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集资源,为城市的最优化发展提供战略指针和主攻方向。我们根据中央和省委“十三五”发展的有关要求,立足温州实际,从全国发展中寻找“新坐标”,提出了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市委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定位,是基于发挥温州自身优势和特色,凸显温州今后发展地位和作用,联动推进经济、城市、社会转型作出的,符合温州的发展趋势和实际。

  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体现的是温州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大家知道,温州是靠“民”字号起家的,民营经济是温州最大的特色。但温州的民营经济不应该还是草根经济,更不是“低小散”的代名词,而应该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关键是“创新”,难点在“示范”。在新常态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绝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动力,着力打造“温州模式”2.0版。

  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体现的是温州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关起门自己发展。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多次指出,温州不仅是浙江的温州、更是全国的温州,我们要把温州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定位。当前,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较强带动辐射能力的高能级龙头城市还不多。而温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浙南闽北区域领跑优势、人口规模优势、民营经济和温商资源优势、海涂资源丰富的空间优势和禀赋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体现的是温州发展的使命和担当。这是省委赋予温州“十三五”阶段的光荣任务,是省委对温州的充分信任,也是对温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干部必须以此为行动指南,以坚强的政治担当和更大的胆略气魄,全面做好“十三五”发展各项工作,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和省委对温州的期望和要求落实到位。重点要把握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三个特性:一是全面性。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有短板。就是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上,特别是公共服务的短板、贫困人口的短板,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缺、一步都不能慢。二是协调性。协调发展是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题中之义,关键是正确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城乡、县(市、区)之间等诸多重大关系,实现我市各条块、各系统的相互适应、相互支撑和齐头并进。三是先进性。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市,难点在“标杆”二字。温州要想成为标杆,就必须确保完成全面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引领全国同类城市。要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环境建设等方面树标杆求突破,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布置的“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有效投资、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上争上游创佳绩。

  从“三个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之间的关系看,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是总要求,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是重要支撑,三者形成有机的整体,构成温州“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我们要以系统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创新的举措,统筹推进这“三个城市”建设,努力开创温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关于“十三五”的具体发展指标。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新常态下温州面临着转型发展和赶超发展的双重任务。因此,制定“十三五”发展的具体指标,必须统筹兼顾赶超和转型两方面要求。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稿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综合实力在沿海城市中晋级升位。

  定这样的指标是经过科学测算的,是符合温州实际的。一是发展有需要。“四翻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经过测算,到2020年要实现“四翻番”,全市生产总值、城市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3项指标,“十三五”时期必须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6%、7.3%和5.7%以上,这些是增长的底线,如果从赶超和标杆的要求来看,还要适当定得更高一些。省里提出“十三五”GDP年均增长7%以上,温州要想跻身并保持全省第一方阵,GDP增长速度就不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能快则快、全力赶超。二是转型有要求。“十三五”发展,不仅看数量、看速度,也看质量、看内涵;不仅看预期性指标,也看约束性指标,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在适当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基础上,突出收入、创新、生态、民生等方面指标要求,这些指标将在规划纲要里进一步明确,形成适应转型要求的“十三五”发展指标体系。三是现实有可能。预计我市“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长7.8%,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逆势上行,预计还能在“十三五”延续。初步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潜在增长率7.5%左右。据此判断,我市经济增长7.0%以上,实现“四翻番”目标任务,是可以完成的。而且随着我市海涂围垦造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市化发展、重大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力度加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了新的更大支撑。

  (三)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是城市的“硬实力”,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硬支撑”。当前,温州产业发展中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低小散”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其根本的原因是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建议稿提出,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调结构促转型要求,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继续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民营经济升级版。一要切实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要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趋势,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要顺应“互联网+”的趋势,发挥互联网拓市场促发展的平台和渠道作用,推动制造方式和营销方式变革;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地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积极引导温州企业提高制造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优势。二要大力整合各类发展平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既要靠存量调整,更要靠增量推动。要进一步整合各类发展平台,加大要素资源倾斜力度,建立健全以招商为重点、与财政收入相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使之成为产业转型的主平台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重点要推进浙南科技城创新大平台建设,强化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创新平台作用,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三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重于技术,环境重于政策。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各级政府积极作为,为市场主体创造最优的发展环境。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打造方面,政府不能缺位,必须有所作为。要改进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从普惠式扶持转向精准的梯队培育,从对单个产业的扶持转向对产业链的扶持,努力培育一大批“顶天立地”的龙头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创新型小企业。要切实改善要素供给,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降低温州的商务成本。要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系统做好培养人、吸引人、成就人的大文章,特别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有效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四)关于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城市首位度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发展要素在中心城市的集中程度。建议稿中提出中心城区首位度这个概念,就是指中心城区在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保持明显优势,具有引领大都市区发展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核心龙头作用和集聚辐射能力。温州虽然是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但城市化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城市环境和形象不佳,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核心功能板块分散且建设相对滞缓,中心城区各片区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紧凑型、整体型发展的格局。这种状况,很大程度影响了中心城区对高端优质要素的吸引集聚,影响了中心城区对整个市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因此,“十三五”我们要打好中心城区建设主动仗,让城区高起来、优起来、美起来,全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

  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城中村量多面广,市区街道所辖行政村就有376个,列入本轮拆迁改造计划的就有70个,涉及农房2.76万户。可以说,城中村是温州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事关温州城市环境改善、功能优化、形象提升,也是温州转型所要、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建议稿提出要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发力、连片实施、快出形象”的要求,结合重点区域、重要廊道、重点项目建设及水岸同治工作,未来五年重点对市区70个城中村进行整体改造,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半城市化”问题。二要大力推进亮点区块建设。亮点区块建设是今后温州“靓丽山水智城”的新地标、新名片,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持续推进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温州生态园及双屿综合整治等区块建设,打造浙南科技城,加强动车南站周边和瓯海大道两侧环境整治。把城市有机更新摆上重要位置,对城市门户、主干道、历史街区、旧厂区实施综合改造,突出做好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提升绿化、洁化、亮化、序化、彩化水平,同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三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经济。都市型经济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突出表现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要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调整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布局结构,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退二优二”,重点培育楼宇经济和创意经济、时尚消费经济,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动城市经济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四要大力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当前,鹿城、龙湾、瓯海、洞头四个区发展还没有协同起来,特别是产业基础、都市功能、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按照市区联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从理顺管理体制和完善政策机制入手,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加大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力度,推进各个区相互合作、相互依托,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力。

  (五)关于推进大交通体系建设。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对城市的兴衰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是连接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城市,地理区位并不差,差的是交通体系。这几年,温州交通虽然发展的很快,但网络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与高铁连接不是很紧密,高速公路还没有成网贯通,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还不健全,港口发展相对落后,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还未实现“无缝衔接”。如果这个局面不能改变,就很难吸引和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已经集聚起来的要素也可能逐步流失,温州就会面临逐步被边缘化和空心化的危险。反之,如果把综合交通这篇文章做好了,温州的时空优势就会更加凸显出来,建设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就成为可能。

  针对这样的现状、问题,建议稿提出要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加强资源整合和系统谋划,按照“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机场、优化港口、发展城轨、完善城网、建设枢纽”的思路,实施综合交通投资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形成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努力以交通圈拓展都市圈、培育经济圈、扩大辐射圈。“直通高铁”,就是要积极谋划建设杭温高铁、温武铁路、温福高铁等铁路建设,加强与国家高铁干线的连通,加快融入“1小时交通圈”。“加密高速”,就是要建成温州绕城高速、甬台温复线、龙丽温高速等高速公路,争取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全市高速公路“县县通”。“提升机场”,就是要推进龙湾国际机场扩能提升,加快机场T2航站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进温州空港转型提升,成为千万以上客流的航空枢纽。通过立体型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港口”,就是要大力推进温州港整合提升,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口岸开放及物流体系,主动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提升温州港口规模和实力。“发展城轨”,就是要以市域铁路S1、S2线为公共交通骨干网,构筑主城区及南北两翼间的快速通道,同时加强市域铁路与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完善城网”,就是在改善对外交通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内部交通建设,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加强城市道路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实现城区内外交通网的顺畅对接。通过立体型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六)关于推动城市向东面海发展。城市向东面海发展,是目前我国很多东部沿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大连、青岛、烟台、连云港、宁波、泉州、厦门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城市向东面海发展。对温州来说,这个任务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从目前情况看,温州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天时”,就是推动沿海城市发展有政策优势,顺应了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深化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省委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地利”,就是温州向东发展区位优势和空间优势进一步凸显,东部沿海可围垦滩涂就有数十万亩,而且还有省级集聚区平台优势和港口、机场等交通优势;“人和”,就是在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道路交通、可用土地、空间承载都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向东面海发展”逐步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就是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同推进沿海产业集聚区建设、海涂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沿海城市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东部新城开发,大力推进沿乐清湾、沿飞云江和鳌江流域发展,打造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城市东部新增长极,推动城市加速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努力建设滨海城市、再造“海上温州”。推动城市向东发展,就是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平台。要加快一批重点围垦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乐清湾、瓯江口及洞头列岛等为重点开发建设。按照产城联动的理念,东部发展要努力为中心城区等地的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为新兴产业的落地发展提供平台。要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打造沿海蓝色经济带。推进城市向东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完善东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创新产业转移利益协调机制,引导产业跨行政区有序转移与合理布局,推动东部一体化发展。

  (七)关于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全面小康社会,一定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充足、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的社会。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市,其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就会有更高的要求。社会事业发展得不足,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高,那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谈不上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近年来,温州的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市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基础教育、基层卫生、体育文化设施、社保等一些指标明显落后于杭州、宁波等先进城市,有的指标更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在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排名靠后。同时,社会事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平台打造,成为制约创业创新和人才引进的薄弱环节。“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下大力气把社会事业这块短板补齐,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为此,建议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共享发展的要求,在就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保以及人口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努力创造和保障群众美好生活。一是更加注重普惠性、全覆盖。要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原则,严格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合理设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实施医院、学校、养老机构等一批重大项目,让社会事业发展惠及全民,让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和改善。二是更加注重提质量、多样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端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引导个人、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大力培育和发展优质高端社会事业,不仅要让人“有书读”,还要让人“读好书”;不仅要让人有医院看病,还要让人能到好的医院看病;不仅要让人有地方养老,还要让人能享受高端养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高端化、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三是更加注重塑品牌、扩影响。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虽有短板,但也有不少优势和强项,比如高等教育方面,我市有10所高校,高校资源和高等教育水平居全省前列;又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我市有综合性的温州医科大学、有9家三甲医院、有亚洲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附一医、有全国领先的眼视光专科,打造成为我省医疗副中心完全有基础。另外,我市民办教育、社会养老和体育事业等方面也很有特色。我们要在拉长短板的同时做强长板,提高优质社会事业对周边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打造东南沿海特色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地。

  (八)关于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城市水平,更要看乡村水平。温州区域发展的“高山低谷”落差特别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也特别明显。应该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因此,“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在大都市区建设的框架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区域相向而行、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建议稿把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山区科学发展,作为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来。一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温州主体功能区界线明确,各主体区功能不同,可以相互分工协作,实行差异化发展。山区重点是要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生态经济,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要强化山区自我造血功能。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精准扶贫帮扶实施计划,建立完善贫困户精准识别评价体系;要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切实增强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三要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立足我市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重点,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村庄综合整治。四要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要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努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九)关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各种社会矛盾易发多发,一些矛盾关联性、易变性、敏感性、对抗性强,对我们党委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经济金融问题带来的平安问题依然突出,社会治安形势面临较大压力,公共安全隐患大量存在,全面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创建较高水平平安大市的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努力创造一个平安和谐的良好社会局面。为此,一要抓重点,主要抓好治安安全领域、安全生产领域、食药安全领域、特殊人群领域等重点领域治理,治安方面要打造具有温州特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全生产方面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食品安全方面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特殊群体方面要强化对实有流动人口的动态长效管控,绝不把重大不稳定不安全隐患带入全面小康。二要建机制,主要是健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一张网”基层治理网络体系,加强县镇两级平安会商指挥平台建设。三要重法治,主要是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推进“十三五”发展,把发展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引领作用。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除客观条件外,主要看有没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看有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干事能力。我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发展没有坦途,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但要看到,我们有长期奋斗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心齐气顺劲足的发展氛围,有“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念,凝聚人心、振奋士气,坚韧不拔、奋发有为。我们要增强落实的本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宏伟的目标,再壮丽的蓝图,不能付诸实施就等于零。我们既要志存高远,敢于有梦,更要埋头苦干,善于圆梦。要提高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力、执行力、转化力,善于把蓝图转化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实绩,通过组织实施若干重点工作行动计划,一步一步把宏伟目标变成具体可感的现实,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要强化担当的精神。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想一想,在这个地方工作的这段时间,是不是引领对了这个地方的发展路子,是不是抓住了那些不可错失的机遇,是不是解决了那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领导干部必须有的担当!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就会使这个地方掉队,就愧对这一方百姓。“十三五”是温州“爬坡过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我市不少领域情况复杂、基础薄弱,工作难度很大,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责任感,强化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敢于直面矛盾,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在不断解决难题中成就事业,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把敢于担当、善于干事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我们要弘扬服务的理念。衡量作风效能建设的成效,就看能不能为企业、项目和群众提供主动、有效的服务。各级各部门都要淡化权力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项目推进、民生改善当好“店小二”。我们要夯实政权的基础。要着眼于提高战斗力、执行力,切实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两级基层组织建设,使广大基层组织成为推动温州“十三五”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当前,要把加强乡镇(街道)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配强领导班子,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

  同志们,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修改并通过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希望大家全面把握建议稿提出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认真思考,充分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共同把建议修改好完善好,使规划建议能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有力指导温州今后五年改革发展,成为温州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的行动纲领。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责任编辑: 黄作敏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