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口记者的春运手记:春运十年 变与不变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胡建国2016-01-25 10:30:00
核心提示:“亿”或“万”只是数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数字背后的人: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得失,他们的命运。
查看评论
▲昨天,温州火车站售票厅,已没有往日排长队买票的场景。记者 黄攀 实习生 张新磊 /摄
?2010年1月17日,春运期间,温州火车站购票的人排长队。资料图

  温州网讯 寒潮,席卷南北,冷!接下来,迎接的是,家的温暖。春运大幕昨天开启,漂泊的人儿,踏上归途。这,又是一次壮观的迁徙。春运,一年年,画面似相识,却又不同。今年春运首日,记者以手记形式,记录过去10年间的变与不变,祝福今年你为团圆的这段奔波,顺利;愿回家的你,平安。

  又一场大迁徙如期而至,昨天,2016年春运启幕。官方公布数字,全国预计发送旅客29.1亿人次,温州约2355万人次。

  “亿”或“万”只是数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数字背后的人: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得失,他们的命运。

  昨天中午,我站在温州火车站广场,寒潮所裹挟来的凛冽冬风,像树枝一样抽打在脸上。有人在抽烟,有人在踱步取暖,有人寻了一处挡风的墙角打盹,有人捏着手机嘴里说着听不懂的方言。

  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后的第十年,也是作为交通口记者报道春运的第十年。站在时间的尾巴上,回望青春的同时,也更能看清这些年的变化与更迭。

  人!到处是人!等待买票的人从售票厅一直排队到广场,又从广场排到温州大道。队伍像扭曲的麻花,一路蜿蜒而去。他们彻夜排队,带着马扎,累了就地坐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带的干粮。

  2007年春运,初入报社的我,跟着老记者,第一次不以过客的身份来到温州火车站。当时自诩已见过些许世面的我,仍被眼前的一幕震撼。

  当时,工作人员会沿着队伍给他们每人发一张小纸片,上面用记号笔标着排队序号,中途上厕所等急事短暂离开,回来就按序号到原先位置。就这样,每天上午一开票,队伍中偏后的人要等上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抵达那实际距离并不遥远的售票窗口。

  等待的过程还不是最煎熬的。我曾见一名中年妇女,在排了十几个小时的队后,却发现回家的票已经卖光了。她当场瘫坐地上大哭。她说为省钱,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家里的孩子对她开始陌生,在电话中都不愿喊妈妈了。除了倾听,你不能给她什么帮助。没有什么比感同身受却于事无补更让人心酸,这一幕多年来始终萦绕在我对春运的印象中。

  人山人海,如今不见!相比而言,昨天的火车站广场更显冷清,甚至很难看到曾经那些黄牛贩子的身影。好不容易拉住一对老年夫妇聊几句,他们正抱着孙女行色匆匆。他们要赶的是去南昌的火车,票是用电话订好的。老人说,儿子、女婿留在温州过年了,他们带着孩子回去走亲戚。

  火车站购票潮的退去,始于2012年春运。

  那一年,铁路部门推出电话订票和网络购票,只留一小部分车票在窗口。但是,售票大厅前,仍挤满了人。多年来的买票习惯,突然被搬到了电话和网络上,让不少务工者措手不及,让他们惶恐惊讶。他们的心声很朴实也很无奈:“以前排队拼体力,总还有希望。改成网络,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这底层的呐喊,在黄庆红身上得以集中释放。那一年春运,重庆彭水人黄庆红买不到票,在苦闷、愤懑下,通过本报向铁路部门转达一封书信。

  《一个农民工写给铁道部的一封信》,成为当年春运的一个关注点,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跟进报道。最终,上海铁路局派人来温解释沟通,重庆当地也给黄庆红安排工作,免去他奔波之苦。

  不可否认,铁路部门推出网络购票,有良好的初衷。我们传递底层呼唤,也绝非鸡蛋里挑骨头。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争议不断完善改进,媒体便扮演了这谏言的角色。经过近几年的查漏补缺,网络售票已愈加成熟,在方便购票的同时,购票软件不断升级,让黄牛越来越无机可趁。

  另外,新一代的在温务工者,与他们父辈不同,很多人掌握了智能手机的运用,对网络操作也熟稔在心,网络购票切合了他们的心思。

  甬台温、温福、新金温铁路的开通,在运力和速度方面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比如,新金温铁路开通了温州往贵阳方向的高铁,分流了“k”字头列车的压力。

  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行“机器换人”,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温州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来务工者的数量,体现在春运时,变化毋庸赘言。

  这些,都是春运十年的点滴感受。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躬逢一场伟大的变革。

  一些情愫,十年不变!每年春运,交警、运管、路政等部门,总是严阵以待,不变的是坚守。

  2008年春运,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温州有大量旅客滞留,路政工作人员全力抢修破损路基,他们与旅客因路结缘,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冰冷的车窗外。

  2013年春运,刚上任不久的市运管局局长吴光福,为摸清“黑车”的运作规律,乔装成农民工,踏上南下“黑车”,被外界称之为“卧底局长”。

  还有昨天,春运启幕,正值风寒潮来临时,全市各地交警奔赴一线,铲雪除冰,成了“雪警”,即便在夜间,漆黑中仍可见反光背心折射出的一抹抹暖黄。还有那些“红马甲”志愿者,那些烧姜茶、施白粥的老人,那些在人群中时刻甄别扒手的铁警……

  十年来,他们习惯默默付出,他们的目标只是一个:为了让漂泊者能安心回家。

  每年的春运,那一张张为柴米油盐粗糙得写尽沧桑的脸庞,眼睛里总是充满期冀,不变的是乡愁。

  思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情结。对于漂泊异乡的人而言,这种情结在年关将至时,尤为强烈。庙堂江湖、塞北江南,无论身处何方,家总是扎根在心灵最柔软处。

  所以,每到这个节点,我们应该再次赋予春运和在春运中奔波归乡的人以敬畏感,他们或许蓬头垢面,或许衣着褴褛,但内心起码在此刻是清澈无尘的。他们只有一个最朴实的愿望——回家。他们的远行不受利益驱使,他们的归途不被艰辛动摇。

  春运十年,无论变与不变,都请许他们以回家团圆之名,换一份认可,道一声珍重。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