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城市形态既有小区和大院内道路逐步公共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称,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都要圈起来。一个个楼盘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彼此不关联,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现代城市应该是开放的,以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特征。“为什么女孩子现在越来越缺少逛街的地方?到新区、开发区去,有地方逛吗?”杨保军解释,这是因为现有的城市建造模式扼杀了街道的魅力和活力。
对此,《意见》明确,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执行层面,杨保军介绍,只要规定的土地出让面积,比如,不许超过4万平米。“如果开发商想开发大一点,可以,你买两块。但中间部分是公共的,”杨保军进一步解释,缩小出让面积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同开发商盖的房子肯定不一样,多样性、丰富性就出来了。
而对于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意见》也提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杨保军介绍,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式,第一步让行人穿过去,接下来是自行车,管理也要跟上,“现在物业管大门,未来是管大楼。每栋楼安全了,街道自然就可以开放了”。
《意见》还提出了具体指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现在北京约为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现在多数城市为12%左右)。特别要提到的是,第一个指标只管长度、不管宽度,所以这是一个鼓励“窄马路、密路网”的指标。
杨保军认为,这样一来,道路利用率高了,临街的店面就多了,诸如咖啡馆、餐馆、茶室、书店等店面,由此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科普街区制到底是个什么“鬼”?
说到街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美剧里面的宽敞、错落有致的小区。
人们三三两散坐在街边的咖啡馆走廊上,迎面跑过的青年微笑着与你打招呼,耍酷的孩子在不远处玩滑轮。街道的转角处,有步行可达的百货超市、书店、面包房……没有围墙的隔离,没有保卫的森严,平和舒缓的气氛在街面上流淌,每个人都在自得其乐地享受生活。这就是典型的街区生活。
从字面上理解来看,街区制类似于国际上的BLOCK街区。
BLOCK街区设计理念是国际上较先进的一种楼盘开发理念。BLOCK是5个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简单的概括:就是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街区既要提供居住,又要有丰富的商业配套和休闲配套。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上面住人、下面营商,上面是私有空间,下面是商业空间或者公共空间,住宅与外部世界全面打通,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会。与之相对应的当然是封闭式小区。
街区式住宅在国外已成熟发展,如美国的第五大道、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捷克的布拉格等都有享誉世界的BLOCK街区。
历史封闭小区是怎么来的?
封闭小区的形成大致有两个高峰。首先是上世纪50年代单位“圈大院”,接着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房地产开发商蜂拥建起封闭的住宅小区。
在规划学者、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看来,封闭社区或者说“门禁社区”,其实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加重、贫富差距拉大,再加上流动人口多,社会治安问题增多,城市中产阶级自然有对安全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和过去政府公共财政有限有关。袁奇峰说,过去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把大块土地承包出去,全都让开发商搞,可减轻一些负担。
袁奇峰认为,封闭、隔离的社区管理,在空间上将穷人排斥,实际上加剧了社会冲突。如今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5%,7亿人生活在城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将提高到60%。日益聚集在城市的人群该如何相处,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封闭小区弊端导致城市公共交通效率低下
封闭小区带来的更直接的难题是城市公共交通效率低下。封闭空间各自为政,将公共道路排斥在住宅小区之外。城市脉络没有打通,使得城市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袁奇峰解释,城市规划里有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等三个层级的概念。通常一个居住区大约100平方公里,居住区以下切割成4、5个居住小区。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公共道路都停留在居住小区这一级别,更小的组团内部的道路一般为业主私有。
按照《意见》的要求,现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为的就是“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难题”。
去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紧凑城市”概念,正是破解城市无序扩张的新理念。据报道,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空间利用低下,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北大教授周其仁看来,“紧凑城市”是中国城市化的下一站。他曾撰文介绍,宜居城市的一个参数是街口数量。如果一平方公里有100到120个街口,这样的城市非常便利、宜居,例如纽约的街区。
“我们的城市市中心有很多地方是不通、不畅的,有很多潜力远远没有挖出来。”周其仁表示。如此看来,打开封闭小区、打通城市脉络,应是中国城市化必走的下一步。
案例成都的“小街区规制”试验
今年1月,较早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四川就提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作为其首府的成都,则早在去年9月就提出了“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热议七成网友不支持住宅小区开放
该《意见》一出,立刻引来网友热议。
【反对派】
一、担心安全和配套设施不足
网友:我理解所有都放开有利于资源整合。可政府卖地的时候,只知道收钱,很多配套都甩给开发商做,然后转嫁到购房者买单,最后你说公有就公有啊。再说到安全和配套,城市配套不做好,老人小孩到哪里去活动?你能做到每个小区步行5分钟就能有健身运动场所么?就有绿化景观么?不能的话,你放开后,让老人小孩去哪里健身玩耍?车辆穿梭在小区中,安全谁来保障?
网友:以后老人和小孩们只能在屋里憋着,楼下经常有汽车。。。再来一个酒驾,醉驾的,呵呵。。。
@瞌睡小姐s:人口素质、法律、执法都跟上了吗?什么都想一步到位跟发达国家学,理想不错可符合国情吗?到时漂亮的设施好的小区谁都可以去逗留,安全、噪音、垃圾、设施损坏等等有人管吗?
@要努力存钱出去玩儿:住封闭住宅小区一晚上还有十家被盗了……更不敢想打开啥样!
二、公摊白交了?
@江中草:意思是之前的公摊钱白掏了?
@兴奋的生煎:当初买房时的公摊面积可是包括小区道路的,现在就这么一纸文件,我们全体业主的财产被充公了?
@真係顶你吾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财政不够,警力资源不足无法确保每个角落都巡逻到位没有办法真正的保护我们,没问题我们自己花钱请物业请保安加强封闭式管理。公共绿化面积不足可以理解,我们自己花钱平摊购买社区内的绿化面积。也就是说我公摊面积私家花园花的钱就打水漂了?告诉我们要充公了?
【支持派】
@jpruby:太赞了,一个个封闭的小区太浪费资源,好好的路要让人绕很大的弯,墙打开就通畅了,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以前某市的破墙透绿工程就深得人心,让阴森的小区得以见光透明…看到有人反对,可能还需要细化,但这个政策绝对赞。
@NSNS2009:这样做就对了,国外的住宅没有封闭式的,节约了很多空间,中国的土地更精贵,不应该划地为牢。
网友:①安全方面其实是会具体到每一幢楼,而不是宽泛的小区院子。②通行方面,行人将更容易的从一条街穿行到另一条街,实际上增加了路网密度。③地块缩小,有利于营造不同的建筑分格,塑造城市多样性。
@翁杨:姗姗来迟的决策。至少在10年前我就认为,封闭小区是造成城市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萧萧易水2011:早就该改了,现在城市交通状况的恶化,封闭式小区要极大责任,严重占用、分割了城市道路资源;至于有些人担心小区共有地的产权问题,都说了是不再新建,房价一直都是包括房屋价值和共有产权地的价值,改为街区制,就不存在共有产权问题了(道路跟业主不再有任何关系、不再业主集体所有。
质疑要求住宅小区打开 既不合理更不合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则认为,要求住宅小区打开,内部道路公共化,“既不合理,更不合法”。
徐昕指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没有问题。但是已经建成的住宅小区,是业主花钱购买的私有财产,小区规划红线内的道路,使用权归全体业主公用,受宪法和法律保护。没有义务对外开放,政府无权干预。
对于这个政策,徐昕认为,“是长期混淆公域私域,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力的惯性。”
资深媒体人王志安也表示,住宅小区是否开放,决定权在于全体业主,而不是政府。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小区内部的产权归全体业主所有,物业管理方式由业主大会决定,政府是无权干预的。
此外,徐昕还提到了开放小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徐昕认为,从目前的交通及治安状况来看,住宅小区也很难开放。孩子在小区玩耍,车辆穿梭,将导致安全事故上升。
“老人孩子的安全谁负责?偷盗事件上升谁负责?噪音污染谁负责?业主付出的公摊面积退钱吗?”
结语Epilogue
小区可以开放,但安全与权益要跟上。
所谓安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所谓权益,就是公摊面积收费、物管费等费用,也应有一揽子的善后工程。
只有安全与权益跟上来了,“小区可开放”才会更好地照进现实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