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3 17:15
来源:温州网编辑:王建平责任编辑:黄作敏
温州网2月23日讯(通讯员 朱月象)梅坦古称梅坡,位于永嘉东北隅,与乐清毗邻,为革命老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全村绝大多数村民姓谷,据谱记:温州谷姓始祖为五代末期福建长溪人,愤闽王暴虐,避迁平阳,后有功于吴越国,爵封护国大将军,其后裔辗转迁到永嘉梅坡,至今已900多年。该村历史悠久,文韬武略。还有省级文保单位梅坦谷宅、市级文保单位梅坦大屋、红色旅游胜地陶姑洞以及云山寺、400多年古树豆杉等。
拔马灯节开始于明天启年间,为纪念明朝农民起义军首领刘七。刘七,名宸,河北文安人,为人行侠好义,骁勇善骑,因不堪地主豪强压榨,正德年间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起义军纪律严明,迅速发展到数万人,转战全国七八个省区,后由于单纯流动作战,在明军重重包围和诱降下,内部发生分化而失败。群山环抱的梅坦交通不便,严重缺盐,每家一年要去一次乐清海边集市,挑买一担盐,供一年之需。传说当年刘七起义期间,某日有一班人挑来许多担盐,无偿送给村民,问其来由,那些人说是骑白马的刘七相公赠予的。村民感激刘七恩德,故为其建庙祭祀。
明朝天启七年(1627),该村村民谷应清聪明好学,其父至刘七像前许愿,我儿如能考取功名,一定拆了小庙建大殿。谷应清不负所望,果然中了举人,全村皆大欢喜,惟独其父却因家贫无法还愿,伤心落泪。谷应清得知,于是与村里族长、老人商议,筹募资金,拆旧庙,新建大殿,塑金身神像,并分为下殿和上殿,分别祭祀刘七和他的手下猛将。从此开始,便在元宵节举办祭祀刘七的拔马灯节。
拔马灯节是永嘉梅坦独有的民俗灯彩游艺活动,在温州乃至全国绝无仅有。其独特之处体现在,“马灯”高2.4米,长2.4米(需4根毛竹制作,约需花费时间3月左右),此马灯采热能动力促使“马灯”的主轴转动,同时带动周边各种分轴自转,此工艺非常复杂,若差一点自转功能就无法运作,可见古代先人们慧不亚于现代的高科技。
马灯制作非常复杂,马灯竹木制,纸糊,下有檀木制底盘,再装上四个整段桕子木做的轮子,再配上马鞍,系上马铃,在马后还要安上龙须草做的尾巴。马灯每房族一头,全村约八九头,表演时,由一个人在马后推着掌舵,由四人或多人在前面用绳索拉着马,在街路上来回跑或到邻村巡游,晚上看去,酷似真马在飞奔。
晚上迎神时,一队跑马灯在前开路,后有旌旗鼓乐队,队伍前进速度缓慢,拔马灯在其中来回奔跑,整个过程每晚持续2-3小时,便于村民、外地客人观赏。
此外还有家灯,为欢度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挂起小灯笼,灯笼数还要与家中“丁”数(人口数,男女都算)相同,取“灯”谐音“丁”之意。每家外加一盏“余头”灯,寓意来年添丁。而沿街家庭,正月十四夜还要摆路祭。
拔马灯不但外形高大,而且仅分布在梅坦及其邻村,具有地域的独特性。拔马灯节活动内容多样,参与面广,表演拔马灯时,人员可多可少,除关键人员需要培训外,参与拔马灯的人老少皆宜,再加上表演时间长,还有各式灯会与其他娱乐节目,体现了众人同乐的地方民俗特点。
梅坦拔马灯节可称得上我国乡村的狂欢节。在灯节活动中,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驱邪赐福,国泰民安,在心灵上得到精神慰藉的同时,又能在观看游赏中获得愉悦,休闲养身,为春耕生产打好基础,另外,灯节也使乡邻亲友间往来增多,增加情谊,促进了社会团结和谐。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