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两会聚焦教育公平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温州两会聚焦教育公平 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6-02-26 07:39:00 潘舒畅 见习记者 卓扬
在今年的“两会”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温州教育更为优质、均衡地发展,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温二十七中的校舍正在加紧施工中。 舒畅 摄

  温州网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推行“多校划片”。

  此消息一出,就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我的学区房是不是白买了?”“天价学区房能‘退烧’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时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推行“多校划片”的背后,折射的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温州教育更为优质、均衡地发展,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温二十七中只是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深化打造“家门口”好学校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16年,我市教育部门将继续以公平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通过坚持薄弱改造和优质扩张相同步的原则,完成薄弱学校改造项目25个,培育“新优质学校”150所(市中心城区初中15所)。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20所,完善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和名校集团化模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现场走访>>>温二十七中9月拟建成投用,将缓解城市东片“上学难”

  金秋时节,在温州城东片将崛起一所崭新的义务教育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温二十七中坐落于市区锦江路与汤家桥路交叉口,于2011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创办,总投资1.74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根据立项批复,将按初中30个班级、学生1500人的规模建设,是中央绿轴规划建设范围内唯一一所初中,建成投用后,将缓解城市东片的就学压力。

  新校舍进展如何?昨天下午,记者进行实地走访。车子刚拐进锦江路口,远远就看见几幢白蓝灰相间的崭新教学楼,随着目的地的逼近,机器的轰鸣声更是不绝于耳。

  温二十七中筹建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周文雅告诉记者,正月一过,施工队就马上复工了,这些天学校已进入装修和附属绿化施工阶段。“我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为的就是赶在今年9月前让学校交付使用。”

  周文雅说,筹建中的27中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的Ⅱ类用房标准进行建设,除配备两幢5层教学楼、1200平方米体育馆、能容纳340人的报告厅、25米环形跑道操场、1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外,还有开放式图书馆、实验室、食堂、智能监控系统等。他透露,学校建成投用后将有一批优质师资流入,届时,城市东片的市民将不再为择校而烦恼。

  代表委员议政>>>

  王斑铭(市政协委员):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温州市民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针对城市东片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一体化思路优化东部城乡校网布局,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形成与新一轮城市规划相协调的优质校网布局;其次,要加强优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校(园)长、骨干教师在市区范围内合理流动;最后,希望招生制度也能改革,尝试“两条腿走路”,即老城区按就近入学,新城区采取“多校划片”。当然,学校也可尝试“联片招生”,以解决跨区域就学要求。

  金志正(市人大代表):

  入学难、择校热问题主要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所致,这需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以促进基础教育公平。除了学校硬件建设的标准化,关键是坚持让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师资流动起来。轮岗流动应该长期化、制度化,切实提升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缩小师资“剪刀差”。我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更多鼓励举措,建立完善的津贴制度,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保障参与交流教师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还应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基础教育资源。

  蒋樨(市政协委员):

  我来自建设小学,我们学校历来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每年都会派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民办学校进行支教。对于支教老师,会给予一定评优评先的倾斜。作为首批集团化办学的学校,我校师资在校区内部、民办分校区、农村学校、外县学校流动,以达到优质资源辐射能量最大化。也希望这种方式能给其他学校以启发,不仅是分享优质课堂教学,也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指导。

  市民期盼>>>

  市民朱先生(企业员工):

  我家所属辖区的小学、初中都很一般。我考虑过买学区房,但一看那一平方米3万多元的房价,就不敢想了。我们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贷款买房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压力。如果有关部门能花大力气,把家门口的学校都打造好了,我们做家长的也能少些折腾了。

  市民林女士(公务员):

  我去年花了几百万元在瓯海新区府旁买了房子,就冲着配套的中小学校。我感觉目前我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一些好的小学、初中都集中在鹿城区,其他县(市、区)则相对少一些。在我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必须流动起来,公平分配到各个学校,尤其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让孩子们就近上满意的学校。

  市民姜女士(学校老师):

  我的孩子在市区一所民办小学读书,我家住在下吕浦,接送非常不便。为了让孩子早上能多睡一会,我把下吕浦的房子出租了,一家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60平方米的小屋。在我孩子的班级里,有很多人的情况跟我们一样,有些家长为接送每天甚至要花两个小时在路上。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如果家门口有好学校,我们就不用这么大费周章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