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这些食物‘鸳鸯配’,营养可以翻倍”……这些耸动、带有悬念的养生知识,您一定在朋友圈里看到过。
实际上,其中一些是无稽之谈,却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是一些中老年人注重养生,却对谣言识别能力不强,使得他们的朋友圈,成了养生谣言的“重灾区”。
谣言充斥老人的朋友圈
犹豫了很多天,大学老师刘女士,最终还是拿起手机,在微信上屏蔽了婆婆的朋友圈状态。她的婆婆今年60多岁,特别喜欢在微信上转发关于养生、健康、食品的文章或链接。“但她转的很多都是假的,叫她别信吧,她还不听。”刘女士说。
刘女士还记得,半个月前,婆婆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称,有一些饮料“含有肉毒杆菌,不能再喝了”。由于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文章,知道这条消息是谣传,刘女士劝说婆婆,要分清消息的真假再转发。
“可婆婆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管是真是假,先转发提醒大家。”正是这种“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加速了谣言在微信等社交工具上的迅速传播。
比刘女士更“悲剧”的是,还有一些人,正在被父母的养生食谱“折磨”。
网友“wumide”说,家里长辈看“专家”说“芹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盐”,为了吃盐不超标,不光炒芹菜不放盐,甚至拿芹菜当盐使,炒啥菜都放点儿……另一名网友“L麦很闹心”说,自己的母亲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个偏方:把生鸡蛋泡在醋里,一段时间后,鸡蛋会化在醋里。
“忘了这个是什么功效,我妈非逼着我喝。我喝了一口,嗓子疼了一天。”还有不少“吃货”网友说,每次吃薯片、酸辣粉、烧烤之类的食物,父母就唠叨半天,搞得自己胃口全无,实在是“压力山大”!
老人为何热衷转发谣言
那么,这些老人为什么热衷于传播网络谣言呢?从心理特点来看,保护家人是出发点。中老年人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在转发信息的时候,不知道那是谣言,也没有打电话或上网核实。
他们仅仅以“为家人朋友好”为出发点,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从情感需要来讲,父母需要归属感。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各种需要的,而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要。
对于健康的老人来说,这两点都是满足的。接下来,就是爱和归属的需要。人的本性,是需要一个圈子的,而且,还要在圈子里有自己的声音,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归属感。
朋友圈谣言,则以骇人的标题,吸引了很多人来点击。老人家也就以此来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被关注。从社会性来讲,谣言可以满足人的7亲和动机。朋友圈谣言,都是告诉你一些“惊天”的秘密。
我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你,不管真假,都是我的一份心意。而且,很多流言都写着“看的人都转了”,如果我不转,岂不是辜负了你?如果你不看,岂不是辜负了我?我转了,你看了,你赞了,甚至你评论了,你我的连接从此达成。
虽然有些老友可能不常相见,但微信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保持这份联系,给人的感觉是极好的。而分享的内容,则不再重要。
怎样让父母远离谣言
如果父母分享的这些内容困扰到了你,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再转发呢?首先,千万不要用“看您,又转发这些东西”,或者用更苛责的语言对待他们。这会使得本来就无力感超强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此时,沟通技巧,就是只讲事实。
“妈妈,我今天看了您转发的一个消息,其实啊……”这样表达出对父母的关注,他们就会非常高兴。然后,我们把谣言里的内容,给父母再重复一遍,或者稍加解释,他们自己就会觉得荒唐或者可笑。而最重要的一招,是陪伴。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可能情绪有波动,可能时间很紧迫,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父母交流。其实,微信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坐公交的时候告诉他们,“路上好堵啊,不过,我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跟您说说话”。吃饭后,可以跟父母讲,“中午跟同事去吃了工作餐,其实好想念妈妈做的面啊”。
短短一两句话,可以给父母一整天的温情,让他们的世界从“流言”改为“留言”。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