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打开老妈的朋友圈,都被里面的消息吓一跳。
例如,“马云给儿子的十句话”、“吃五种蔬菜,得了癌症不会死”、“记住这句话,关键时刻救你一命”……我试着跟她科普过,可她仍然转得不亦乐乎,还反问我:“你说这些都是骗人的,那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啊,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营销公众号月入20万
其实,朋友圈谣言背后,往往有商业利益。
网络慢慢发展起来后,有很多畅销书写手,都转行做起了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利益,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创造出了很多带有营销目的的软文。对于网络营销人员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吸引用户眼球,得到更多的转发量、点击量以及关注度。
近期,肯德基、娃哈哈和康师傅,就因朋友圈谣言,起诉了多家微信公众号。娃哈哈遇到的“爽歪歪、AD钙奶含肉毒杆菌”的谣言攻击,正是在微信营销公司层层推手的加工中诞生的。这些营销公司,是如何把利益链运作起来的?
有几个关键的点:
1.绝大多数涉事公众号背后,均有母公司。
而且,同一家公司旗下,拥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公众号,来推动谣言传播。
2.微信谣言的经营模式,就是传帮带。
当一家营销公司在省内发展出近十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后,还会发展近十个公众号定位全国其他城市,在当地发展代理商、运营商加盟。同时,微信运营公司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区。
3.“谣言加工厂”的广告投放价格,一般是1万粉丝左右的公众号,每条150-300元。
粉丝数达到8万多的公众号,其头条植入广告报价是2000元左右;部分达到10万粉丝的公众号,广告价格是3000元左右。
此前,曾有记者采访过一个案例。福建漳州的26岁青年吴某,带领团队运营着80余个公众号。这些号所服务的人群,遍布全国多个城市。每天生产的内容,包括各种网络段子、惊悚的社会新闻以及谣言。
吴某曾因为发布虚假信息,而三次被实施行政拘留。他对媒体表示,自己靠运营这些账号,月入20万。吴某的广告投放,是在线下与广告商商议。这样,不仅议价的余地更大,还省去了广告投放平台收取的费用。由于手中公众号太过火爆,吴某和他的团队成员,每天坐在家中,等广告商电话即可。
谣言是不是都长这样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了解了谣言制造者,再来了解一下谣言的特征。
有人曾做过系统总结,一条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科学谣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字质量要过关,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格式标准,才不至于第一眼就引起怀疑。当然,为了使谣言广泛传播并引起恐慌,谣言的内容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比如,吃饭、睡眠等等。
一般在听说自己的每日活动中存在“可能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总会是“如何避免”,而不是“这个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所以,“微波炉会产生致癌物”、“食盐能抗癌”这类消息,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并呈现出势7爆炸式的传播趋。
而“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这种谣言,虽然出现的时期相似,辟谣的难度相似,引起的关注与前几条,却并不在一个数量级。有一些谣言,还经常模仿“常识”,与各类信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
大家可能听说过,同时服用维生素和虾,会导致中毒的谣言。这个谣言,具有不严谨的科学性。因为,要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其剂量需要非常大。而这个谣言中,就避开了剂量的问题。
解密谣言产生过程
了解了谣言的虚伪模样,可能还不够,再手把手为大家演示一下如何“造谣”。这里要声明一下,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破谣,而不是真去造谣。此次选中的目标是——可乐。
第一步,需要一些来源正规的文献和研究,可从各种专业期刊库中搜索关键词:软饮料、健康,直接看结论部分。
第二步,总结信息会发现,对于软饮料对体重和钙摄入影响的研究,各种结果的文献都有。
第三步,组织文字编造谣言,使用确定的结果,即可乐损伤身体健康。
瞧瞧这段“高质量”的谣言——
可乐杀精?可乐致癌?骨质疏松都是可乐惹的祸?长期以来,这些传闻都被认作是谣言。然而,在2007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引用的Dr.LennyR的一项研究中,证实了可乐确实会对人的身体机能造成一系列严重影响,甚至危害健康。
一罐可乐中含有的糖分,已经超过了联合国健康组织推荐的日最高摄入量,容易引起蛀牙、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肥胖等后果。看了这些科学报告,你还敢喝可乐吗?
这则谣言中,采用“科学”的写作模式,将软饮料的概念转换为可乐,选择性无视对文章不利的事实,过分演绎危害,并模糊剂量,“大量饮用可乐与肥胖有关”夸张成“饮用可乐肥胖”。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