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完善城市治理 打造城市人生活的“幸福感”

完善城市治理 打造城市人生活的“幸福感”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6-04-11 10:25:00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述过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

  为了维系“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功能,城市需要治理。温州市决咨委研究员、温州大学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宝胜认为,在城市治理中,交通治理是市民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城市人生活的“幸福感”相当程度上建立在城市交通状况之上。近年来,温州城市交通治理成效显著,但对标杭州,在治理精细化和“智慧交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打造多层次的“公交都市”

  同许多城市一样,温州无法避免交通拥堵的情况。“公交都市”是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交通战略,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出行主体、以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就温州的“公交都市”而言,可以形成以市域铁路、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轮渡、公共自行车等为辅助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

  在陈宝胜看来,要使得这套公共交通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即提高群众出行坐公交的意愿。首先要做的便是优化公交车线路。目前,出于照顾部分小区居民出行需要或考虑到增加营业额的因素,温州公交车线路略有些“山路十八弯”。“在城区里绕来绕去,一来浪费了乘客的时间,二来抑制了群众坐公交的意愿,三是增加了路上的人流量。”

  陈宝胜建议可以考虑“几纵几横+若干环形”的线路设计。温州有瓯江路、江滨路、黎明路、学院路、锦绣路、温州大道等多条东西走向的纵向路,民航路、惠民路等南北走向的横向路,还可以适当增加贯通南北的横向道路,公交车可以在这些道路上直线来回,再配以若干环形线路,基本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此外,温州需要加快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道建设,并加快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满足近距离出行和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温州素有市场化基因

  可将民资引入“公交都市”

  因建造、运营成本巨大,“公交都市”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陈宝胜说,近来年温州采用了政府投入、交叉补贴相结合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模式,做得非常好。但是,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得还不够深入。

  陈宝胜认为,温州这座城市素有“市场化基因”,民间资本充裕。打造“公交都市”,可以将民间资本引入公交都市领域,为公交都市的建设提供资本保障,甚至可以直接将某些项目交由有资质的私营企业建设、经营、维护。

  对于无序停车现象,政府可以分区块向民间购买服务,由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政府还可以利用小区业主委员会对小区停车位进行规划监督。这些工作都是打造“公交都市”的细节补充,交给市场或者公众,能够更好地完成。建议政府在交通治理中应该更为广泛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应该将公民、社会组织、企业等作为交通治理的协同主体,而不是把公民和社会作为管理或治理的对象。

  城市治理主体应多元化

  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

  陈宝胜说,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要转变到民众本位的协同治理思路上来,不要停留于传统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理念,要由“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不必大包大揽。例如,城市的绿化工作政府可以退出,交给市场。还有治安治理,按区域分给不同的保安公司,由其负责责任范围内的基本治安管理。

  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与治理形式合作化在温州早有实践。2012年10月,温州出台了系列文件,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全面放开登记,资金门槛降为零。短短两个月内,全市新增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达到1500多个。两年后,有几十家政府职能部门,向上百家社会组织购买了多项公共服务,涉及五水共治、教育、社区、培训、司法、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

  但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并非意味着政府作用和主体地位的降低。陈宝胜指出,相较于市场干预而言,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应该更加主动、高效、有为。因为城市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治理一个城市问题的公共政策,往往可能会加剧另一个城市问题,因此在城市治理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在加强公民参与的同时,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作用,同时还应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姜蕾蕾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