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古墓探秘:那毫不起眼的石头 或许就是一座古迹

温州古墓探秘:那毫不起眼的石头 或许就是一座古迹

温州网 2016-05-17 09:45:00
温州古墓葬对地域文化的诠释和凸显,一如温州方言,向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

  编者按:文化温州,家底盘点。日前,温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即日起,温州网联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根据《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题丛书》对温州部分文化家底进行盘点,推出系列温州文化报道,一起来为家乡的文化点个赞。

  温州网讯(梁岩华/编撰)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山海交汇的土地上劳动生息。西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建永嘉郡城。

  特别的自然风貌和殊胜的境遇,加之历史上南北移民集聚,造就了温州多源并涵、泽被久远的特色文化,同时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众多文物古迹与历史遗存,更是集中彰显了温州东瓯文化的深厚底蕴。

  墓葬是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登记墓葬550处,其中包括先秦墓葬13处,秦汉六朝墓葬19处,隋唐五代墓葬16处,宋元时期墓葬98处,明代墓 葬135处,清代墓葬263处,另有6处年代不详。而登录的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可能包含墓葬在内,故实际登录数应当更多。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历朝历代的温州墓葬都有着怎样的讲究。

  一、新石器时代

  曹湾山遗址——温州年代最早的古墓葬

曹湾山遗址地理环境

  迄今,温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上溯至5000多年前。距今4000多年前,好川文化居民已在瓯江下游繁衍,市区曹湾山(老鼠山)遗址发掘的好川文化墓葬,是迄今发现的温州年代最早的古墓葬

墓葬全景

  曹湾山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上戍乡渡头村。曹湾山海拔61米,遗址依山傍水,以山顶冈地为聚落中心,山腰、山坡均有遗存分布,面积近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山前沿江的孤丘型聚落遗址

墓葬出土玉饰组片

  平缓的冈顶是该聚落的中心,西南为居住区,东南为墓葬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发掘,发掘面积635平方米。揭示连片成排石础建筑遗迹,清理墓葬35座,获得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1000多件。

墓葬出土石锛

  二、商周时期

      主要有石棚墓、土墩墓、土坑竖穴墓三种类型

  石棚墓

岱石山石棚墓早年旧照 (转引自 《浙江新石器时代图录》 )

  商周时期分布于温州的特殊墓型是石棚墓。石棚墓是以单块巨石盖顶、若干块立石支撑的特殊形制的墓葬。

  石棚墓分布范围很广,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均有发现。石棚墓因形态差异,各地称呼也不一样,欧洲称桌石,韩国、朝鲜和日本称支石墓,我国则称为石棚墓。我国石棚墓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辽宁、吉林两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

发掘后的石棚墓遗存

   温州是浙南石棚墓的主要分布区。其分布情况为:瑞安岱石山36座、棋盘山4座、杨梅山1座,平阳龙山头3座,苍南硐桥7座,三门县满山岛5座,共计56 座。它们均分布于沿海地区,多数位居海拔30-150米的大山支脉山巅或山脊上,山势平缓,视野开阔,也有少数分布于山麓台地上,如硐桥石棚墓。

棋盘山东山冈
棋盘山西山冈

  棋盘山石棚墓群

位于瑞安市马屿镇的棋盘山上。石棚墓分布在东、西两座山冈上,东山冈属江桥村,西山冈属石桥村,两冈间水平相距300米。原东西山冈各有墓2座,现各存1座。

  平阳龙山头石棚墓

  位于平阳县城南约15千米的钱仓镇垂杨村后龙山头,分布在一条海拔100米左右的山脊上,1994年下半年调查时发现。确认的两座石棚虽早已倒塌,但盖石犹存。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石棚建造在一组高出地面数米的自然大石之旁。

桐溪 2 号石棚墓

  苍南桐桥石棚墓群

  分布在苍南县钱库镇桐桥村之西的山岙台地上。南、西、北三面高山环抱、东面面向开阔的平原。石棚墓共7座,分别编为1—7号。

草儿山 M1 (陈元甫摄)
草儿山 M1 出土陶片 (陈元甫摄)

  草儿山石棚墓群

  位于瑞安塘下镇沙官村草儿山(又称龟山),分布于山脊附近。1992年调查时发现,确认有3座石棚墓。石棚破坏较严重,现场残存盖石及部分支石。其中M1保存稍好,盖石长、宽2米有余。

  土墩墓

  土墩墓是两周时期吴越地区普遍采用的墓葬形制,浙江地区的土墩墓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以及浙西金华和衢州地区,浙南鲜见。温州主要有三处。

  1986年4月,苍南县埔坪乡柯岭脚村村民在乌岩山开掘水沟时,在山南坡近顶处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分布区域约10平方米,陶片大多可复原。考古人员据现场迹象判断其为土墩墓,从出土石器、陶器的器形及纹饰分析,该墓年代当为商代。这是土墩墓在浙南的首次发现。

杨府山土墩墓发掘现场

   2003年9月7日至8日,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杨府山上建造公园平整山顶土墩时先后挖掘出1件青铜铙和1件青铜鼎。文物部门闻讯后赶赴现场调查并 认定出处系一座西周土墩墓,随后对残余土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是典型的商周时期江南地区流行的越族土墩墓,土墩直径近20米,残存高度仅1米余。

瓯海杨府山出土铜鼎

   2009年2至4月,穗丰村村民在杨府山上修路、建房时发现青铜鼎残器3件,文物部门现场调查时收集出处附近的陶片,拼对出器物5件:印纹陶小罐2件, 印纹陶罐1件,印纹陶瓮1件(残剩口肩),陶罐1件。该资料已在《东方博物》上发表,作者认为青铜器年代为西周晚期,而陶器则为商代晚期,并推测不同时期 器物共处现象系由二次掩埋造成。虽然出处未发现土墩,但出处距2003年发掘的土墩墓仅60米,可推测为土墩墓所出。

瓯海杨府山出土陶器

  土坑竖穴墓

  两周时期,土坑竖穴墓作为温州古墓葬的重要类型一直存在。

   1983年5月,瑞安凤凰山清理土坑墓一座。该墓位于凤凰山东南面山坪至山腰地带,农民取土时发现。墓作长方形竖穴,残深约0.8米,底部有一层炭灰, 墓室中清理出鼎、豆、盂、罐、碗、尊等陶瓷器17件(部分器物被农民取土时捣碎无法修复,估计总数约30件)。其中,原始黑釉瓷5件,青釉瓷4件,硬陶6 件,泥质陶3件。其年代为春秋早中期。

凤凰山西周墓出土器物

  战国时期,土坑竖穴墓占据主流地位。与凤凰山邻接的岱石山山腰地带,农民因持续取土出土大批器物,其中部分属战国时期。温州市郊西山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晚期方格纹陶罐。平阳也征集到数件战国时期出土文物,有原始瓷钵、硬陶罐、方格纹陶坛等。

  三、西汉时期墓葬

  战国中期,越国被楚攻灭,部分越国贵族和遗民沿海南迁,促进了温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至晚在战国末年,驺摇或其先世已在东瓯称王。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平定江南,降百越之君,废东瓯王号,称君长。西汉惠帝三年,因佐汉有功,汉廷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称东瓯王。

  北方越国贵族、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这里偏处一隅,社会相对安定,当地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战国晚期的遗存进一步增多,铁器得到使用和推广。永嘉桥下镇西岸村出土的鼎、盘、矛、锸等青铜器及锸、锛等铁器,便属此时期之重要遗存。

温州东瓯国文物出土地点示意图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乐清市排岩头山、四房山、凤凰山,瑞安市桐溪水库工地、愚溪水库工地、岱石山及平阳县风门岭等七处地点都曾发现过东瓯国墓葬,上述墓葬共出土了印纹硬陶、原始瓷、硬陶及软陶器48件。

东瓯国墓葬典型器物

  西汉建元三年,东瓯因担心闽越再次进攻,举国内迁至江淮之间,东瓯故地顿成一片废墟。考古上,温州少见西汉中晚期遗存。其后遗人往往渐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为回浦县。

概貌

  考古方面,2007年,温州双屿的西向污水处理厂区内清理过一座西汉土坑墓,器物保留有东瓯国时期的特征,但两件双耳罐均无印纹,时间上应属于西汉中期偏晚阶段或晚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首座东瓯国遗民墓。

随葬器物

  四、东汉六朝时期墓葬

  多为砖室墓,有青瓷随葬

  温州迄今发现的东汉墓有十余座,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下游地势开阔的丘陵地带,包括今温州市区滨江街道杨府山,双屿街道卧旗山、湾儿山,瓯海区丽岙街道丽塘村北山,永嘉县瓯北镇东岸坟山脚、塘头长脚窟,瑞安市陶山桐溪水库工地等。其基本形制为“凸”字形砖室墓。出土器物主要有:印纹硬陶罐、弦纹罐、釉陶壶、釉陶罐,青瓷双耳罐、盘口壶、五管瓷、耳杯,铜洗、铜斗以及五铢钱等。

青瓷灶
五铢钱

   2013年2月,温州市、瓯海区文物部门在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地清理了一座东汉晚期砖室墓。该墓位于瓯海区丽岙街道丽塘村北山麓缓坡,平面呈 “凸”字形,方向105度,由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墓底砖平铺成席纹。甬道与墓壁砌法均为平砖错缝顺砌。墓室中前方底部铺设长方形砖祭台。墓室券顶已坍 塌。甬道口内外置封门二重。墓砖分长方形、楔形两类,侧面模印几何形图案,并有“兴平四年九月六日立”阳文。

清理后的墓室

  六朝时期,墓葬分布较为密集,除文成县、泰顺县等西部山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均有发现,反映此时人口有了明显增长。

  形成于两汉时期的墓葬风水理论风行于世,受此影响,墓地多位于低矮丘陵的向阳山腰,多依山面水,地势开阔,光照、采暖、通风、给排水等条件俱佳。墓葬均为券顶砖室墓,有刀形、 “凸”字形、长方形等几种类型。

青瓷盘口壶
青瓷双耳罐

  这一时期成熟青瓷占据随葬品主流地位,器形变化基本遵循由矮胖向瘦高发展的规律。南朝时期,代表佛教寓意的莲瓣纹装饰流行开来,成为器物主要装饰纹样之一。

墓室局部

  坟头山东晋墓

位于乐清市七里港镇排岩头村坟头山山脊,南北各一座,相距约5米。2008年1月,乐清市文物普查队在普查时发现两座残墓,温州市文物部门派人赴现场调查,会同乐清市普查队对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墓室券顶与封门

   两墓均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结构相似,墓向260度。其中,M1残长2.35米,宽0.68米。封门已毁,券顶前部倒塌,墓壁用青砖错缝平砌,中间略向 外弧。墓底砖铺成“人”字形,墓室后部有垫棺砖。墓砖一侧模印有铜钱纹、鱼纹,部分有“义熙五年九月十六日”铭文。M2内出土有青瓷钵1件,另外还出青釉 盘口鸡首壶残片。

盘口鸡首壶

  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之后,温州的古墓葬又有了哪些发展呢?我们下期继续。

相关报道:

系列报道之一:温州古戏台大整合 看看你家乡有哪几个戏台上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