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了!温州一座240年老宅的去留牵动全城

浙里温州 2016-06-24 09:14:00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听说这房子能保住了!真是多亏了你们的报道!”上午,龙湾区底岭下村村民张谨春打来电话,电话那头,这位77岁的农村老汉有些激动。

  10来天前,也是这位张老伯的一通电话,引发浙里温州记者对一座240年老房子命运的深切关注。

  一间保存良好的古民居,因各种原因未列入文保单位。如今,老宅遇上城中村改造,这样的老宅到底是拆是留?

  市委书记批示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

  6月15日,浙里温州独家采写了《温州老伯废墟中守着240年的老宅:我真舍不得它被拆!》,关注温州城市化进程中,龙湾区底岭下村一间即将面临拆除的老房子的命运。文章获得7万多点击量和千余条后台留言,引起强烈反响。

  温州市委书记徐立毅专门就此事作出重要批示:

  “没有列入文保单位古迹就得拆除”,这是一个错误逻辑,城中村改造中,各地应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能就地保护的,就地保护。不能就地保护的,也可异地保护。对何谓历史建筑,请住建部门部门研究并作出界定,在全市城中村改造中,各地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未来3年,温州市区重点区域的80个行政村正在或即将迎来城中村改造热潮。市委书记的批示或许意味着,其中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将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老宅子迎新客 “保存得真好”

  这几天,77岁的张谨春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拨人前来参观他240年的老宅。这其中,有读过报道的普通市民,有文保专家,也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张老伯说:“很多人在老房子前拍照留念。大家都夸这老房子保存得好,希望能将这老宅保留下来!”

  张老伯的老房子始建于清乾隆至嘉庆时期,是龙湾区底岭下古民居中的保存较好的一栋。其间有曲径、花苑、书院互通连接,构成一个合院式建筑群落,基本保存着清代建筑格局。

  作为城中村改造的首批村庄,底岭下村年初就已基本完成了签约和搬迁,只有张老伯例外。村里早已是废墟一片,可张老伯守着240多岁的老宅,不愿搬走。

  “我守一天,老房子就在一天。这么好的老房子,拆了太可惜。请有识之士一起想想办法,留住它吧!”从出生至今,张老伯已在老房子里度过77个春秋。

  专家再次论证 老宅值得保护

这样的老房子,是拆?是留?报道发出后,温州市和龙湾区有关部门开始行动:龙湾区文广新局协同区工务、征管、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就瑶溪街道底岭下村古民居的保护方案专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与会人员在会前数次实地踏勘,专家在会上明确指出:该建筑“值得保护”。

  会议纪要中这样写道:“该处古民居建于清中期,是温瑞平原沿海地带代表性建筑,是研究温州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案例。”同时指出:“该处古民居虽然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作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可以明确,这个历史建筑将被保存下来。”龙湾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表示,至于是原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由区政府做出决定。

  同时,文物部门建议政府,按照现行的拆迁安置政策将该古民居收为国有,以便利于保护。

  “这对后续龙湾区城中村改造中,我们该如何保护历史建筑,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龙湾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说,今后3年,龙湾区有24个行政村正在或即将面临整村改造,涉及28处列入文物普查名录的历史建筑,也将因此受到关注和保护。“

  龙湾区的一位分管领导表示,今后,只要涉及文物普查名录的,龙湾区文物部门都将会同住建、规划、土地、街道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具体保护方案,不会一拆了事。

  “我们在城市化急匆匆的步履中,不要抹去乡愁记忆,应留住历史文脉。文脉不断,才能城脉不断。”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说,历史老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情感和记忆,人们需要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

  近期,温州市文广新局将安排工作人员到苏州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做法和经验。温州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建筑到底该如何保护?这或将成为新的开始。

  来源:浙里温州微信公众号

  记者:徐齐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