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帮人和一村人 山门能人创业先富带后富

温州网–温州日报 潘舒畅 孙余丹 2016-08-31 07:01:14
在有着“浙南延安”之称的大山里,一批能人通过土地流转,盘活抛荒地,先富带后富,让低收入村的父老乡亲鼓起了钱袋子,走上富裕路。

  郑书共夫妇在整理刚刚采摘的茶叶。

  胡旭东将采摘下来的铁皮石斛花进行干化处理。苏巧将摄

  温州网讯 夏日的朝阳倾泻在平阳西部革命老区山门镇的土地上,把蜿蜒的公路和翠绿的田野染上一层金黄。从大城市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胡旭东一大早忙碌在阳光里,手把手教着几名乡亲劳作。

  在有着“浙南延安”之称的大山里,一批能人通过土地流转,盘活抛荒地,先富带后富,让低收入村的父老乡亲鼓起了钱袋子,走上富裕路。

  一个人大学毕业回乡当农民

  记者:在大城市当白领岂不更好,为啥还要回乡创业?

  平阳县山岳雁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旭东:虽然我们这辈人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但走得越远,对故乡就越牵挂。回乡干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对我而言更有意义。

  记者见到胡旭东时,他正和表弟林夏、姨父郑合欢,把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鲜石斛花分装到直径约一米的竹筛盘,放进身后的旋转烘干机。

  胡旭东的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地处有着“浙南延安”之称的平阳西部革命老区——山门镇。合作社面积约53亩,目前开发了20余亩,搭建30个大棚用来种石斛,同时也开辟一小片区域种水稻、番薯。

  胡旭东和表弟林夏都是大学生,胡旭东先后在杭州、江苏等地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林夏在温州搞数码生意。

  2012年初胡旭东回乡,看着亭后村日渐荒芜的土地和一穷二白的村民,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刚巧他几位朋友在乐清搞起了铁皮石斛基地,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而亭后村,无论是光照、空气、水源、土壤,都非常适合石斛生长。兄弟俩经过商量,打算建一个铁皮石斛合作社,发展高品质农业项目。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留守邻村的姨父郑合欢第一时间加入,帮着里里外外打点起来。经过半年多的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调查,2012年底,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这是个承载创业梦想的合作社。自撒下第一拨种子的那刻起,这两位大学生脚踩泥巴背朝天,浇水、施肥、除草、杀虫,当起了农民。

  一晃3年过去了,去年端午节,胡旭东的田地有了第一拨2000斤的收成。田地收成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喊他们过来帮忙采摘,一年六七个月干下来,每人也有近5万元的收入。

  产品有了,找销路便成了当务之急。胡旭东通过供销系统来推介六个系列的铁皮石斛产品,同时还利用微信、淘宝等做起线上销售。此外,他还注册了一个叫“南雁荡”的商标,希望打响这个品牌。

  胡旭东说:“农业创业比我想象中难多了,经常没日没夜。但如果能聚众人之力把它做成功,或许还是个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呢。”

  一帮人各显身手先富带后富

  记者:革命老区要怎样走出脱贫致富的道路?

  平阳县益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将:必须一改以往的“等、靠、要”,利用抛荒地等现有资源,依靠村里的能人带头,授人以渔,先富带动后富,才是脱贫的捷径。

  在山门镇,名声在外的,除了“80后”大学生胡旭东搞的铁皮石斛基地,还有能人林瑞将办的茶园——平阳县益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老林的茶园建在海拔600多米的王窟山上,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15年时间。年轻时的老林办过工厂、当过兵、退伍后在茶站收过茶叶。从那时起,他便与茶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颠簸而上,老林的茶园笼罩在一片迷蒙的大雾中。茶园占地近千亩,租用的是半山腰几个村的抛荒地,前后投入近千万元,主打平阳早香茶、平阳黄汤、绿茶等多个品种,旗下叫的最响亮的,是惠春牌平阳黄汤,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过大奖。

  茶园里,几位老年妇女系着围裙套着雨靴,背着满满一篓新采的茶叶在管理人员那里过秤。她们大都50多岁了,来自附近的包山村、大屯村、马头岗等。茶园,成为她们脱贫的希望。“旺季的时候,我们雇的采茶女工有200来号人,包吃住,熟练工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

  在离山门镇不远的凤卧镇,也有一批带村民致富的能人。东南村村委会主任陈祖谦和凤东村副主任黄兆林便是其中的代表。陈祖谦把农户的柚子林承包过来搞合作社,给农户们分红,发展采摘游;黄兆林把江西赣州的脐橙种植技术引过来,开辟脐橙种植和采摘游基地。

  陈祖谦今年51岁,是土生土长的凤卧人。2006年他从外地返乡,看见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柚子树,但这些柚子树零散分布,成不了规模,收入也十分有限。

  于是,陈祖谦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2013年,以他主导的温州市柴林柚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诞生了。农户们不仅能享受一年万把块的分红,农忙时还可以帮合作社干活获得额外报酬。

  在陈祖谦心里,合作社有着更宏伟的蓝图:那就是再投入数百万元,修水坝、做民宿,打造成浙南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

  一村人家家户户有了新盼头

  记者:低收入村如何实现增收?

  凤卧镇凤东村村支书华乃强:有句话叫“靠山吃山、靠田吃田”,说的就是农民致富还是要回到土地这一根本上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资源盘活,产生出的价值和效益能够带动一村人的发展。

  “如果没有茶园,我们一家可能还蜗居在山上的老房子里。”大屯村村民林爱春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她十分感谢益众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瑞将。茶园带给他们一家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是对生活的新期盼。

  从低收入农户到年收入6万多元,2002年以来,林爱春和丈夫就在茶园学习炒茶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炒茶师傅。每年挣的钱,夫妻俩都攒起来,去水头镇盖房子。因为缺钱,只能盖一层停工一年。直到去年,一幢4层楼高的落地房终于建好了。他们打算,等儿子结了婚,一家人就搬到新房里。

  林爱春一家,是山门镇许多村民的缩影。几年来,一部分村民拆掉了老房子,盖起了联建房。从水头镇驱车到山门镇,一路上,记者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这正是村民们的新家。

  亭后村作为革命老区,又地处平阳西部,户籍人口1300多人,但如今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占户籍人口总数的一半。常年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就靠着政府补贴以及打点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

  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成立后,胡旭东带着4名村妇女去乐清学习加工技术,回来后发展为合作社的长工,每年开出工资5万元。村里的几户低保户,都来到合作社工作,帮忙打理,一年收入约2万元。每天清明前后,采摘最忙的时候,胡旭东还会临时雇佣一批村里人,帮忙采摘,每天工资100元。此外,合作社租用了村民的土地,每年亭后村家家户户还能按比例分到土地租金。

  “通过基地扶贫,每年的低收入农户名单有了新变化。”凤卧镇工作人员侯爱丽说。在凤卧镇东南自然村,家家户户种起了柚子,年产值达到80多万元。

  在能人们的带领下,老区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

  记者手记

  土地流转转出致富路

  从山门镇的“80后”胡旭东,弃商转农的林瑞将,到凤卧镇的柚子村村干部陈祖谦,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在干同一件事:盘活抛荒地,让荒地生钱。

  作为革命老区,普遍存在贫困人口多、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减贫难度大等问题。此前,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缺乏劳动力、户口外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成片成片的土地被抛荒。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穷,抛荒地越来越多。

  能人们如何在农村里带领大家创收?土地成为最切实际、最方便也最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从山门镇和凤卧镇发展的探路中,我们看到,能人们把荒地连片承包,种起了铁皮石斛、茶叶、橙子、柚子……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做起来了,村民们的钱袋子变鼓了。

  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贫,低收入村的面貌较30年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产业现状来看,普遍呈现弱、小、散的特点。如何把贫困村现有的产业做强做大,造福更多的贫困人群,将是这一轮精准扶贫需要思考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