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老红军眼中的长征:伟大的胜利 不朽的丰碑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题:伟大的胜利不朽的丰碑——专家学者老红军眼中的长征
新华社记者罗宇凡、高皓亮、李惊亚
是怎样一次行军,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高昂着必胜的信念与斗志?
是怎样一种精神,岁月流转不改本色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奋进之路?
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用两年时间完成的伟大行军,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锻造了一只无比忠诚、信仰坚定的革命队伍,更为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华社记者专访党史专家、红军老战士,共同分享长征深刻的精神内涵,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凝聚力量、继续前进!
改变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伟大行军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主力在赣南于都河旁集结完毕,迈开长征第一步。时年20岁的兴国籍机枪手王承登过河时是晚上,605米宽的于都河上,七八十艘小船搭起一座浮桥,长长的队列行进在水波光影上。
3岁丧父,7岁丧母,遇饥荒年连红薯都没有吃,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以凉水来充饥,102岁的王承登至今还记得少年时代的贫苦生活。1929年,同村一名姓康的红军战士告诉16岁的王承登:“只有参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好日子过。”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王承登走上了革命之路。1934年12月,王承登在长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时并没想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走过的这条行军之路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感慨地说:“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的低谷重新走向革命高潮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战万里抵达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担负起全民族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它的胜利向全世界、全中国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可战胜,必将走向最后的胜利。”王新生说。
锻造中国共产党精神伟力的历史转折
离开中央苏区,在敌人重兵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所承受的牺牲与苦难王承登至今记忆犹新:翻越夹金山时,他和战友们冒着高山严寒向上攀登,战友们穿着破旧的单衣,草鞋早就裹满了冰雪,身旁有的战友跌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
为什么要离开家乡走上长征?王承登打仗时无暇多想,现在回想起来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没有犹豫,只有跟着党走,才能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他这样告诉记者。
“各路红军前后将近30万人,最终走到陕北的只有3万人。”王新生说,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同时也为中国革命锻造出了一支无比忠诚,具有坚强意志和领导力的革命队伍。长征留下的骨干在以后几十年中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都得到了加强。特别是长征中举行的遵义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这对未来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遵义市长征学会会长黄先荣说,遵义会议之后,实事求是精神在党的组织上、军事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如果不实事求是、灵活多变,就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军事奇迹。实事求是从长征路上开始,成为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民族复兴道路上不竭的精神力量之源
1972年,从贵州省商业厅退休回到赣州居住的王承登,没有停下脚步,他跑遍了赣南老区的18个县(市、区),到部队、企业、院校去做报告,开启了自己人生路上的“新长征”,他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人为过上美好的日子而奋发努力。
江西省委党史办研究一处副处长黄宗华认为,长征的伟大不仅在于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而且还在于体现了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国家的担当和责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历史证明,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王新生说,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凭什么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走向繁荣昌盛?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抗洪抢险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凝聚起民族伟力、创造出伟大奇迹的精神力量都可以说是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绽放出的光芒。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时代,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此之近,此时此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更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改革进入深水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时间紧,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都需要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江西省委党史办副巡视员史爱国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距离目标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就越严峻,就越需要我们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王新生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