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波:长征不为人知的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笔者以为,从宏观上看,长征具有两大战略性意义:在当时来说,是挽救了共产党和红军,使其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后人而言,是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给人们以激励。
关于前一点,可以作如下的阐释: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面临着两个敌人——一个是尚在东北的日本侵略军,一个是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共产党苏维埃政权。众所周知,国民政府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华中)为其核心利益地带,在蒋介石看来,日本虽然是民族敌人,但距离遥远,中间隔着华北,尚不能对自己的统治构成直接威胁,而共产党力量地处长江中下游,犹如心腹之患,这显然是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故而蒋介石政府在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情况下,依然置民族危机于不顾,集中精力对共产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围剿”,直至将共产党和红军逼上了向西转移之路。红军经过万里长征,终于到达陕北。而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开始发动华北事变,企图吞并华北,建立与伪满洲国一样的伪华北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如果说失去东北尚可勉强忍受,而华北就不同了,华北与华中是中国的核心地带,失去了华北的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对于蒋介石国民政府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不能保住华北,不但中华民国的版图残缺不全,国民政府也会因此失去执政的合法性,而且华北一旦失守,华中就失去了屏障,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国民党的统治会立即变得岌岌可危。这时的蒋介石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内忧”实力受损,渐渐远去,威胁减轻;而“外患”实力强盛,日益迫近,威胁加大。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作出了战略性转变,开始作抗日的准备,并开始探索联共抗日的可能性。这样看来,长征的意义就是在无意间减缓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将蒋介石与日本的民族矛盾凸现出来,在客观上将蒋介石集团引向抗战之路。
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而言,经过长征,也在无意间实现了一个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性转变,笔者以为,这个转变与早先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转变。从城市到农村,使得共产党找到了立足之地和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从南方到北方,则使共产党取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由井冈山斗争所实现的由城市到农村的转变,解决了共产党早期的生存问题;而由长征所实现的由南方到北方的转变,则解决了后期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从南方到北方的转变,那么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的成果也会失去。因为,从地缘政治的原理来看,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闹革命,势必与同样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而且具有实力优势的蒋介石集团产生直接的地缘冲突,从而形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关系,无论外患如何严重,蒋介石都不会放弃剿共。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就陷入了极为严酷的生存环境之中,不但发展的余地很小,就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而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不自觉地实现了从南方到北方的转变,局面为之大变: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此其一。其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当时的北方比之于南方,具有两大有利因素:一是北方农民更贫困,也更强悍,较南方农民更具有革命性,更容易发动和组织起来,从而为共产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事实证明,到达了北方的共产党犹如鱼儿入水、蛟龙得海,迅速出现了发展壮大的新局面。二是北方靠近抗日前线,高举抗日的旗帜,不但有利于提高威望、凝聚民心,获得巨大的政治优势,并且使得蒋介石集团失去了继续围剿的政治理由。
概而言之,长征引起的地缘政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于这是在自发而非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不但当年的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没有认识到,即便现在的研究者也没有认识到。笔者就此作一点粗浅的阐述,供读者参考。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