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陈康池: 一块铁片钻入大腿 伴他走过打铁50年

陈康池: 一块铁片钻入大腿 伴他走过打铁50年

温州网-温州都市报 2016-10-09 07:49:00 林广/文郑之越/摄

  陈老伯正在打制一个锄头。

  温州网讯 昨天早上,瑞安塘下古街南河塘路,一家老铺子传出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打铁的是65岁的陈康池。陈老伯说,打了一辈子铁,离不开铺子,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能找个徒弟,把手艺传下去。

  打铁关键技术全凭经验

  陈老伯看上去强壮有力,尤其是胳膊的肌肉,非常结实。

  当天早上,一个街坊送来一把缺了口的铁锄头,让他帮忙修一修。陈老伯给炉子点着火后,把锄头放进去,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炉内很快便燃起了大火。炉口不时飘散出一些细碎的灰末,旁人忍不住掩住口鼻,可陈老伯眼睛一直盯着炉子。几分钟后,锄头被烧得通红,他将它取出,放在打铁台,挥起铁锤。他说,铁块在煅烧过程中,什么时候可以出炉打制,全凭经验,铁块烧不透,太硬不能打,烧过了,一锤子下去会严重变形。

  陈老伯的帮手是他弟弟。打铁时,陈老伯左手牢固锄头,右手拿着小铁锤,弟弟用大锤在锄头上轮番起落的间隙,他用小铁锤轻敲锄头表面,使其平整。陈老伯说,大锤的活,主要凭力气,小锤的活,主要凭心细和眼力,要“抠细节”。

  陈老伯说,即使打造一把普通的菜刀,也要经过10多道工序。这其中,淬火可以说是打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可以大幅提高钢铁的强度、硬度、耐磨性以及韧性等。淬火全凭铁匠的经验,如果淬火技术不过关,即使铁器外形再精美,也是好看不耐用或者根本就无法使用。

  大腿至今留有一块铁片

  在打铁休息间隙,陈老伯聊起了50年的打铁生涯。

  他十来岁的时候,在瑞安一家农具社当学徒。这家农具社主要生产各种农具,共有100多人,可打铁的仅有四五人。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初学打铁的时候的确很辛苦,”陈老伯说,年少的他力气小,挥动5公斤重的铁锤感觉吃力。好在当时的几名工友对他很是照顾,知道他还在长身体,经常会把饭多让一些给他。

  刚入行不久,陈老伯就遭遇了一起意外。由于经验不足,他在打铁时,力道把握不准,一块铁片“飞”了出来,硬生生地钻进了他的大腿里,血流不止。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有限,铁片无法取出,至今仍留在他的大腿里。

  他并没有因此望铁生畏,而是用父辈告诫他的一句话激励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做每一行都会碰到难处,只有自身掌握的技艺够精,才能立足。之后,他苦心磨炼打铁技艺,无论严寒酷暑,每日与炉火相伴,终于学成出师。

  “打”出名气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陈老伯打铁器。后来,他离开农具社,接过了父亲手里的铁铺。这么多年来,瑞安塘下、汀田一带村民的农耕用具,很多是陈老伯打造的。

  招收的徒弟先后离去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用传统农具的人越来越少。虽然陈老伯的铺子也在改变,比如烧炉子的木炭改成了煤炭,手拉的风箱变成了电控的鼓风机,但手工打铁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模式终究无法抵挡产业机械化浪潮的冲击。陈老伯说:“现在打造传统农具的人很少了。偶尔有工厂过来打造配件,但订单也不是很多。”他担心,打铁这门技艺会在他这一代人手里终结。

  前些年,陈老伯也招了几个年轻的徒弟,可是沉闷、枯燥、辛苦的打铁工作让徒弟们试了一段时间后,便先后离去。毕竟,农耕用具的需求有限,一天打十几件,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年轻人感觉性价比很低。

  不过,铁铺的意义对于陈老伯而言,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糊口。他如今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足够维持晚年生活。可是,他依然每天早上6时开门营业,准备炭火、凉水,检查机器等设备,迎接客人的到来。

  店铺开着的时候,数十年的街坊会来找他聊天,锤子跟铁碰撞发出的声音是古老的,与这条古街相得益彰。陈老伯说,他希望自己的坚守有一天能等来这门手艺的有缘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姜蕾蕾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