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市发改委】从小容器窥“大容器”之美

【市发改委】从小容器窥“大容器”之美

2016-10-25 14:55:07 张楚舒
遍地开花的文创园,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也让曾经被视为文化荒芜之地的温州一步步走向“文化绿洲”,但是文化如何让城市变得更美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几年前,常居杭州的同学踌躇满志地将自己的陶艺馆带回温州。橱窗里陈列的各式容器精致典雅,却依然无法改变他心爱的事业在温“遇冷”的命运。很长一段时间,他总愤青式的吐槽,温州是文化沙漠,他的陶艺之花绝对不会在这里绽放光彩。某一天当他欣喜地邀我去参观他的工作室,我却意外地看到了与门可罗雀的画面截然不同的景象:几个孩子沾满泥土的小手正摆弄初具雏型的陶器,玩得不亦乐乎,旁边三两家长一边手握精美茶具品茗闲聊,一边欣赏周围各种雅致的陶瓷餐具、花瓶、雕塑、卡通陶偶等。经营策略的小小改变让他这阳春白雪般的小店变得生动而又充满烟火气息,他视若珍宝的陶艺作品们再也不会曲高和寡,既接了地气,也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这一个个小小容器之美。

  从温州文化古街上一个陶艺工作室的变化不难管窥其文化产业的春天。遍地开花的文创园,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景,也让曾经被视为文化荒芜之地的温州一步步走向“文化绿洲”,但是文化如何让城市变得更美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现代哲学家兼规划大师路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和文化是辩证统一的。独特的文化赋予了城市个性化的气质和内涵,而城市对文化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保存和流传让生在其中的文化之美大放异彩。温州之美,不仅表现在外在形态塑造及时尚之都的外壳,更在于城市精神培育、品质锤炼和境界提升。

  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中走出来,与现代文明深情相拥。温州这座城市装载了太多历史沉淀与情感记忆,我们从来不缺故事,却鲜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活泼。瓯越文化蔚为大观,但是我们对瓯越之美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瓯剧、南曲、瓯绣……习总书记曾说过,“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就是让陶艺从生僻的传统民间工艺摇身变为孩子们指尖的泥土芬芳,向他们传递传统器物之美;就是把刻有《琵琶记》的水杯买回家,让案头平添几分悠悠曲意;就是把印有温州古今名人轶事的书签夹于书本,让那些远去的历史在我们的书卷里散发淡淡清香。传统文化的养分不可估量,是一个城市的质量和重量,以新颖的表达方式创造性赓续、弘扬传统,让他们行走在时尚前沿,让与众不同的文化之美恒久地注入城市这个现代化的大容器中。

  扬创新之帆为文化发展护航。继承是为了创新,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文创形态和文创产品。近年来,温州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增加,大批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勃然兴起,现象可喜却不能掩盖很多文创园存在重功能主题、轻文化责任的弊端。如果一个个被冠以“文化”的园区简化为林立却千城一面的建筑,那就只是文创园们的模仿秀。一样的步行街、相似的咖啡馆、山寨的建筑景观,或者只是生硬地攀附了一些青花瓷、秦砖汉瓦等元素,那么,它们终会隐没在喧嚣的都市之中,被其他一时兴起的业态所代替。深耕文化土壤,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文创园们不走寻常路的必然选择。东瓯传统戏剧、民俗创意集市等文化板块与“互联网+、科技研发等产业都可以在文创园里碰撞出火花。城市的文化品牌在这里集聚,以文化引领城市扬袖起舞,展现风姿。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现代艺术的气息,都市生活的格调,也能体味乡愁,寻找记忆,寄托情感,在休闲中让心灵诗意地栖息。

  当文化厚植在城市建筑、产业传统、社会网络、市民素养等方方面面,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更铸就城市独有的生活空间和性格,让其焕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足以吸引所有经过之人驻足、流连。这种美,散落在那些玩转陶器孩子们熠熠发光的眼神中,也在城市大容器里不断蓬勃生长。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