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珂:补短板,先补认识上的“短板”

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王可珂 2016-11-01 15:07:00
“补短板”要敢于直面真正的“短板”,才可能在转型升级中做到速度换挡、弯道超车,实现质的飞跃。不然,最短的那根木板没补上,加再多的“水”,木桶也还是装不满,不是吗?
查看评论

  “补短板”是政府刀刃向内,自我剖析,自我加压,也是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这么一种现象:一些单位在“查找短板”过程中,少则列出5、6条,多则不下10条,这也是“短板”,那也是“短板”,让人弄不明白真正的“短板”在哪。还有些“短板”看似言之凿凿,实则太过宏观,类似于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万能作文,我能拿来套,你也可以拿去用,没什么实质性内容,对单位工作起不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笔者认为,首先要厘清“补短板”的概念。

  水桶盛水的高度往往取决于木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在短板理论中,笔者注意到一个字——“最”,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块“木板”都可以称之为“短板”,只有对全局起到关键性、决定性、制约性的,才是我们真正要补齐的“短板”。

  现在回头看,一些单位在“查找短板”过程中,不能说没经过思考,列出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也是要解决的。但应该明白,这些问题是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等同于“补齐短板”。

  识别“短板”不容易,正视“短板”更不容易。一些单位,之所以让人弄不明白“短板”在哪,固然有认识上的模糊,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不敢面对真正的“短板”。这块“短板”,其实老早就在那里了,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不想说破,就是下不了决心,要知道,真正的“短板”就是“痛点”所在。

  “补短板”要廓清模糊认识,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抓住核心问题,牵住牛鼻子。“短板”往往是具有一定历史性原因,是深层次的、长期性的内部结构矛盾。“补短板”不是简单的拼拼凑凑,敲敲打打就能生效的。说到底,是政府自我革命,是一种创新性、结构性的再造,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补短板”要敢于直面真正的“短板”,才可能在转型升级中做到速度换挡、弯道超车,实现质的飞跃。不然,最短的那根木板没补上,加再多的“水”,木桶也还是装不满,不是吗?

  点评:

  “识短”才能“补短”

  胡方松

  网评《补短板,先补认识上的“短板”》,提出了“补短板”一个需要重视的观点:“识短”才能“补短”。

  提倡“识短”,讲的是先要认识有没有短板,是否存在严重影响发展的短板。要清晰地看到,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短板,一个市有一个市的短板,一个县有一个县的短板,一个乡镇有一个乡镇的短板。只有认识到所在之地或所在单位有短板,有严重影响发展的短板,才可能有补短板之行动,也才有可能补好各自的短板。

  提倡“识短”,完全符合辩证法。按照辩证法之理论,所谓“短板”,就是当地影响或阻碍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即主要矛盾。“识短”,就要认清这个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什么。古人云:“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今可云:“‘识短’越精,其‘补’弥精。”一个地方的短板可能不只一块,但主要短板肯定只有一块,造成主要短板的主要症结也肯定只有一个。只有深入“识短”,才能找到造成主要短板的主要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补好这个短板的办法,也才能把这个短板真正补好。否则,不认识真正的短板所在,补短板就是一句空话。

  识别“短板”不易,正视“短板”更不易。认识了最短之短板,就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努力去补。正如网评所说的那样,唯有如此,才能经济在转型升级发展中,做到速度换挡,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实现新的跨越。如果不能正视,不敢面对,那么就不可能有补短的行动,也就谈不上把短板补长了。


评委简介:

  胡方松,原《温州晚报》总编辑、全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委员、温州书局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