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蓝火计划”博士团对接温州 向高校借智
温州网讯 以整治“四无”企业减掉落后产能、打造小微企业园引导企业转型……随着“大拆大整”专项行动的推进,告别“低小散”,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关键词。
今年7月底成立的“蓝火计划”博士团温州分团,正是以“借智”高校人才、助力企业科技创新为目的的一种实践。如今,该团队组建已满百天,其成效如何?对我市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有何借鉴与启示?
“蓝火计划”博士团工作,由教育部发展中心从高校选派在读博士生,赴“蓝火计划”相关企业驻点开展科技服务。此次温州分团共17名博士生对接乐清市10家企业,集中派驻时间为一个月,之后有长达一年的服务期,以开展深入合作。这是“蓝火计划”第一次走进浙江、走进温州。
这17位来自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人才,在与温企对接的短短百余天时间里,促成不少“以智生资”的改变。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博士生郭瑞超,用一份研究报告为天成工具有限公司每年节省40多万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集中驻点的一个月里,郭瑞超每天吃住在公司,泡在研发部。“原先那种粗放型的检测方式没有科学依据,产品报废率高,企业每年在检测上需要花费50多万元的人力物力成本。”天成工具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天成说,郭瑞超给出的研究报告提高了检测的科学性和效率,每年可以节省40多万元成本。
“天成工具”的技术问题背后是一种长期粗放生产所形成的“汗水经济”。据当地同类企业透露,连续试打在乐清钻头行业普遍使用,而且这种方式沿用多年,其弊端虽然众所周知,却鲜有改变。
改变“汗水经济”为“智慧经济”关键靠技术和人才。如何让企业敢于引才、引得起才?“蓝火计划”提供了一种借鉴。乐清市工商联主席仇康亮说,“天成工具”的例子是“蓝火计划”百天成效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角度说明,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适用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企业增加了智力支撑,又减轻了投入风险。
“蓝火计划”的温州实践也引发了对引才机制的探讨。高校派出的博士生就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伙人”,双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处处长刘红斌说:“‘蓝火计划’在高校科教优势和企业人力优势之间搭起便捷通道,是协助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的一种有效机制。”
据乐清市有关方面统计,“蓝火计划”17名博士生在驻点首月就承担了36个项目,给企业留下了41份技术报告,举行14场专业技术培训,撰写一份专利申请书。这批技术创新的“合伙人”广受企业欢迎。正泰、华仪等多家企业表示要将合作关系保持下去,合兴集团等未参与此次结对的企业提出以后也要加入“蓝火计划”。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姜巽林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相关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