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温州市小微园推介会落幕 1800多家企业要求入园
温州网讯 为期两天的首届温州市小微园推介会昨天落下帷幕。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短短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市各地的小微企业主们蜂拥而至,寻找各自的“梦工厂”,展会观展人数超6000人次,现场登记需求入小微园意向的企业达1800多家,小微园厂房需求面积472万平方米,现场达成初步意向约30多万平方米。
1800多家企业登记入园
现场初步意向30多万平方米
此次小微园推介会上,共有来自全市各县(市、区)的50多家小微园、工业园区集中参展,首次为全市的小微企业与小微园、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畅通、精准的对接平台,受到了广大企业主的欢迎。
根据组委会的初步统计,短短两天时间里,展会约有6000多人次观展,其中有1800多家企业登记了入园需求,对小微园厂房面积需求约472万平方米,现场达成初步意向约30多万平方米。此外,参展的13家金融机构接待了466家企业和小微园,达成合作意向190对,意向金额合计约3.82亿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主都能如愿,满载而归。尤其是龙湾、经开区等方向的厂房最受小微企业主们的欢迎,但小微园空间有限,还未能满足所有小微企业主们的需求。
对此,市经信委投资与规划处处长汪振坚表示,对于本次展会小微园未能满足的需求,市经信委将根据登记企业行业、生产规模、需求面积等因素进一步梳理,分发各相关县(市、区)经信部门,寻求对接其他小微园、闲置厂房、风险处置企业,帮助解决近期迫切生产空间需求。同时,筛选部分优质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以众筹投资建设(联建)模式形成建设方案,再根据产业导向推荐给瑞安、平阳、苍南、瓯江口等地,深入对接,加快落地。
此外,根据市政府本月初发布的《温州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今后三年我市将新规划建设小微园30家以上,新增入驻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3000家左右。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推进小微园建设新三年计划提速,加大市场投放,平抑市场价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旺盛需求推动开发商
加快小微园建设
“租金多少?层高多少?地点在哪里?”……
昨天尽管已是展会的第二日,但首届温州市小微园推介会的现场,小微企业主们的热情不减,将有意向的展位围得水泄不通。昨天上午9时多,记者在龙湾展示区看到,小微企业主们争先恐后咨询,让现场讲解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来参展之前,我们有过预想,可能会有很多人咨询。但展会开始后,还是被惊住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比我们想象的多太多了。”空港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园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参展两天共带了3百多张名片,很快就被拿光了。“咨询的人太多,我们工作人员在开展不到2小时,嗓子就讲哑了。”
记者在展位上看到了一本笔记本,上面满满都是小微企业主们留下的联系方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表示,以阀门、机械等重工为主的空港新区机械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推出时曾犹豫而错过,如今只能登记等待园区二期的建设。
“一期项目预计在2017年3月交付,一期签约入园的企业中,除了东向当地的企业,鹿城、瓯海的企业也占了20%左右。”园区负责人表示,温州当下正向东部扩展,交通建设也逐渐完善,因而市区东部的小微园和产业园等都很受小微企业主的欢迎。
该负责人表示,园区一期还没彻底建成,园区二期的建设原本还在考虑当中,但在此次展会上看到了市场旺盛的需求,开发企业坚定了信心,园区二期的开发速度肯定会加快。
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胡振华:
如同一场及时雨
以“大拆大整”促“大改大建”,全力助推我市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首届温州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推介会暨企业搬迁对接会对于温州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
其作用有四,一是为供需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二是为小微企业放弃违章危旧厂房后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三是为处置僵尸厂房找到出路,盘活了土地资源,四是促进温州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腾龙换鸟。
这是温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一次良机,把握这次机会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小微园区的科学布局,按照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发展规律进行规划;二要注意对入驻园区企业的筛选,正确处理折迁安置与腾笼换鸟的关系;三要注意小微园自身的建设,要在土地、税收、融资、用工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为小微企业发展破解政策壁垒。
省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泰昌集团副总裁王茂法:
有为之手,打破地区间冷热不均、资源闲置现象
温州首届小微园推介会,对接的是小微企业和小微园区,呈现的是企业旺盛的需求,凸显的温州小微企业对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
在“大拆大整”的背景下,企业寻求新的成长空间,自然而然对小微园区的需求增强。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主办方的用心,点赞!在“大拆大整”之后,着力“大改大建”,通过对接会的形式对接供需双方,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厂房需求呈现地区间“温度差”。从企业家角度,企业主要考虑地方的产业链是否配套,比如人力资源、物流支撑、信息配套等是否完整,这是决定一家企业在地方生根发芽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一个产业链的培育、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形成之后,往往会发生企业集聚现象,这也是企业成长和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打破地区间冷热不均、资源闲置的现象,一是需要市里的长远规划和政策倾斜,完善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二是各个县(市、区)统筹安排,建立完善企业发展配套支撑,从地区特色出发,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整合提升并优化产业,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王乐乐 金思斯 肖建永/文 李立/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