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网络谣言 还需“正本清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2016-12-19 15:34:52

  “生吃酱油会致癌;WiFi对人体有危害……”朋友圈里,许多网友对这些谣言并不陌生。通过编造耸人听闻或富煽动性的不实信息,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可以轻松打造一则“朋友圈爆款”,通过病毒式传播,创造不菲收益。

  近日来,罗尔“捐款门”等网络事件,再次让网络虚假信息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如何让网络舆论突破“传谣-辟谣”怪圈,用优质内容为网络“正本清源”,成为一个待解的命题。

  谣言“猛于虎”

  在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工作的罗女士近日转发了一篇名为“……,这些食物不能一起吃”的文章。“文章图文并茂,还有专家提示,我看完十分惊讶,原来过去的生活如此不健康。”罗女士说。

  读完这篇文章,罗女士自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将这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还特别提醒亲人一定要阅读。然而,当记者将针对该文章部分内容的辟谣信息转发给罗女士时,她感到非常错愕。“防不胜防”成为她此刻的内心写照。

  对于罗女士而言,转发一则谣言只是生活中一段小插曲。而对于不久前因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成为舆论热点的赵某来说,“被老虎咬者是职业医闹”等网络谣言所带来的伤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弥平。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网络时代,谣言有时比猛虎更伤人。

  如今,各地网络谣言违法事件依旧频发。就在11月份,上海市公安机关还成功打掉一个在网上大肆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犯罪团伙。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翔表示,在互联网伪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任何公民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不能采用胡编乱造甚至是恶搞的形式传播虚假信息,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处。

  民众“不胜烦”

  近年来,“立二拆四”、“秦火火”等因造谣滋事,恶意营销而锒铛入狱。前不久,罗尔“捐款门”事件当事人被迫向公众道歉,并承诺将筹集的260余万元网捐善款全部捐出,对此,网友纷纷拍手叫好。

  网络社会,资讯日益发达,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在所难免。而近几年网络生态的改变,让网友经历了从“频频中招”到“不胜其烦”的过程。随着民众认识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几年前甚为流行的“灾难类”、“惊天黑幕类”谣言,逐渐已经失去市场。反而是一些煽动情绪或是披着“理性”、“客观”、“科学”外衣的谣言,让民众防不胜防,不胜其烦。

  “现在,很多公号已经变成吐槽号、谣言号,运营者常常打着揭黑、公益的旗号刺激民众情感神经,使其不经理性思考就转发文章,进而获利。还有的公号,以捏造专家言论、拼接图片、视频等方式,让网络谣言真假难辨。”针对网络谣言的写作“套路”,有多年微信公号运营经验的范先生对记者表示。

  据一项调查显示,科学研究、权威媒体、著名教授,是谣言最常打的“旗号”。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表示,对一些比较夸张的谣言,大家基本上有概念了。现在的谣言从内容上来说更加丰富多样,隐藏在健康、养生信息中的谣言很多。很多有关日常生活的谣言大家无从查起,因此就很难求证。

  呼唤“好内容”

  过去,很多带有偏见和夸张性质的内容,经由各类媒介平台的算法推荐和搜索排名,就能引爆点击量。如今,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副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在北京从事科研工作的霍先生,最近对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有点“累觉不爱”,原因是经常被推送一些内容偏激、真假难辨的新闻。“有说癌症药物研制成功的,也有讲股市背后惊天秘密的,很多都是垃圾信息。”如今,霍先生更多选择在一些主流媒体上浏览新闻。他认为,这些媒体的内容虽然表达形式不那么丰富,但至少可以保证内容上的相对真实、优质。“与其让谣言倒逼真相,不如最初就选择有真相的内容。”霍先生说。

  如今,像霍先生一样,希望用更多优质内容为互联网生态“正本清源”的受众不在少数。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网络信息准入门槛低,对点击率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虚假信息泛滥,正在一步步成为新媒体健康发展的毒瘤。互联网媒体应该在追求阅读量之前,首先保障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依靠真实、客观、优质的内容,也许能使谣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悄然隐去,而这对新媒体真正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来说,也意义重大。

本文转自:温州网

编辑: 林晶晶|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