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次协调会催生社区交通微循环 八仙楼社区面貌一新
温州网讯 前天,市民张聪到八仙楼社区走亲戚,却差点“迷路”。
“变化太大了,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刚一落座,张聪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以前过来堵得要命,现在车好停,路好走,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变化,源于交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尝试。经过半年时间的建设,八仙楼大网格(社区)交通微循环近期投入使用。
和许多社区一样,八仙楼一带停车难、行车难问题由来已久。该社区东至解放街,南至百里路,西至信河街,北至望江路,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10个住宅小区组成,人口数约13675人,沿线商铺413家,还有两个农贸市场、一所幼儿园和数家酒店。
“这么一个大的开放社区,地下车库及路面泊位仅1227个,而夜间刚需泊位为2852个,缺口在一半以上。”市交警一大队二中队副警长王武介绍说,由于社区内道路复杂,车辆众多、泊位紧缺,导致社区内部长期存在停车难、行车乱等顽疾,严重影响老百姓的日常出行。
对于这些问题,住户王俊民体会最深,“我每天上下班经过天雷巷菜场,以前因为车子乱停,经常发生拥堵,有时一堵就是半小时,苦恼得很。”
不过,如今八仙楼社区的交通面貌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记者在那里看到,“环形”流通的道路上,车辆通行秩序井然,两侧车辆停放有序。以前坑坑洼洼的路面也已经整修一新,各类标牌、标线泾渭分明,一目了然。不时,有身着红马甲的管理人员巡视而过。
“这样的面貌着实来之不易。”王武告诉记者,八仙楼交通微循环建设牵涉到1万多名住户,单单协调会就开了24次。
记者了解到,为了破解八仙楼的交通顽疾,今年上半年,五马街道联合交警、住建、综合执法等多个单位,决定以社区为单位,打造交通微循环。市交警一大队大队长陈秀忠与五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赛娜积极牵头,并由交警一大队二中队副警长王武和八仙楼网格长陈怡冶等人具体负责落实。前期,通过与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反复对接,最终确定了两套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拿出来之后,社区召集设计单位、业主代表和其他共建单位举行协调会,征求各方意见。
陈怡冶说,由于八仙楼社区范围广、住户多,难免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为了让住户达成共识,我们分片区召开协调会,有时光一天就要开三次会。因考虑到业主的工作时间,还常常要选择在晚上或周末开会。所谓众口难调,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个片区刚协调好,那个片区又有意见,比如为了其中一段的单双向通行问题,协调会开了不下五次。”
吴莉萍是墨斗小区的居民,参加了三次协调会。她说,刚开始大家对交通微循环完全没有概念,当一些住户听说建了微循环要多绕一两百米,便有些激动。好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解释沟通,并根据住户所提意见和实际情况,一遍遍修改方案。
事实上,更多的工作是在会议之外。创建过程中,陈怡冶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6000多份、入户走访200余次;王武除了日常管理,还经常拉着住户、商户夜巡社区,让他们亲身感受交通乱象带来的不便和整治的必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八仙楼交通微循环的最终方案得以确定,又经过几个月的改造提升,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王武略带自豪地说,如今八仙楼社区的拥堵警情和事故警情较之前分别下降了94.4%和85.9%;民警的违停抄告量下降了86.9%,市民微信举报量增加了6倍多,真正体现了社会共治的局面。
秘诀篇
科学规划、部门共建、自我管理
八仙楼交通微循环的三大“法宝”
我市八仙楼社区交通微循环投入使用后,引来各方关注的目光,并被视为城市治堵典型。
那么,八仙楼交通微循环有何独特之处,它的成功秘诀又是什么?
A
科学规划做到应划尽划
八仙楼社区由三横两纵的道路网组成,部分路面破损严重。创建单位通过前期大量的民情民意收集,并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11点三个时间段,多次对辖区内的停车情况进行摸底研判,然后委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整个辖区交通微循环方式、停车泊位规划、标志标线设施、道路路面维护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最终决定除四营堂巷、西垟巷以西和西垟巷屯前街以南,其他均采用单向通行方式。
市交警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项友洪介绍,在创建锦花社区交通微循环的经验基础上,考虑到八仙楼社区停车泊位紧缺的现状,交警部门根据应划尽划的原则,创新性地采用“平行式泊位、60°斜列泊位、垂直泊位”三种方式优化车位施划方案,在确保通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障和规范居民停车需求。
经过科学布局和施划,八仙楼社区确定路面泊位数952个,标线约2200余平方米,设置各类交通指示牌75个,高清监控设施8个。“整治后路面泊位比原先增加了500多个,规范人行道停车位360个,大大方便住户停车。”
B
多部门合力共建精品微循环
据了解,八仙楼交通微循环按照“属地牵头、交警城管主抓、部门配合、社区参与”的原则进行创建,多部门合力共建是一大亮点。
五马街道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其中八仙楼大网格(社区)积极做好动员发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等工作;交警和城管部门指导完善标志标线施划、指示标牌设置、交通隔离建设、路面翻新改造等各项工作。
“要不是各部门通力协作,这个微循环肯定搞不起来。”市交警一大队二中队副警长王武说,八仙楼社区道路破损严重,特别是有一段,根本不能称之为路。为了使精细化效果更加显著,五马街道就道路翻修事宜与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次对接。鹿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也很“给力”,经过综合考虑后,最终开了绿灯,将不在今年计划之内的三段破损严重路面约17000平方米进行翻修,总投资达200万元。
交通微循环成型后,交警联合社区、综合执法局等部门以步巡的方式对整个社区进行逐一排摸,对于一些黄格线区域放置花盆和隔离墩,防止车辆违停。
此外,街道还在这一区域投入装设8个高清监控,并将接入交警系统,让道路管理和执法更有理有据。
C
自建“五位一体”管理队伍
交通微循环建成后,如何实现长效管理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八仙楼大网格组建了一支“五位一体”的管理队伍,发动群众参与自治管理。
“五位一体”管理队伍由街道、部门、党员志愿者、辖区共建单位、业委会组成,目前已有40多人参加,每天7:30-21:00都有人上路巡逻管理。
星河物业主任潘笑千就是管理队伍中的一员,每周她要抽出一天时间去当“五位一体”管理队伍的志愿者。
“虽然有时会感到很累,但一想到这是为社区服务,也就坚持下来了。”潘笑千说,之前小区周边道路停车秩序差,每天会发生路阻,居民一直反映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如今微循环建成后,不仅道路通畅,消防通道不堵,就连道路风貌也变美了,所以更应该管理好。
为了使管理更加有效率,八仙楼大网格还组建了交通微循环交流群,人人都成为监督员。
“西垟巷有车辆违停,赶紧去看看……”交流群内,一名群众发现车辆违停后,随即拍照发至群内通知管理人员。正在路面值勤的社区副书记周淑华看到信息,立即前往处理。拍照上传到温州交警微信进行举报,一气呵成。
“通过微信举报,对管理有很大帮助。”周淑华说,除了管理车辆违停,巡逻人员还会在单行线路口进行引导,以及疏导车辆。
项友洪表示,在警力紧张的现状下,借助社会力量协助管理,有利于真正发挥交通微循环的作用,实现长效管理。
借鉴篇
车位、设施、管理,记者回访发现
三大难题考验交通微循环
近年来,针对停车难、行车难等问题,交警部门以线带面,向支小路和各街各巷延伸进行治理,形成了多个交通微循环,改善出行环境。
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区三处已建好的交通微循环发现,虽然道路通行、停车秩序较之前大有改观,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待解决。
首当其冲的是车位紧缺问题。记者了解到,市区停车原本就非常紧张,尽管一些区域经过交通微循环改造增加了部分车位,但只是杯水车薪。
设施和管理是考验交通微循环的另两大难题。记者观察发现,在设置交通微循环的区域,仍有少数车主存在逆行、违停等交通违法行为。
一位交警告诉记者,有些车主总想直接停到目的地门口,不愿多走几步路,方便了自己,却把别人给堵上了。但由于经费等问题,市区多个交通微循环存在监控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亟待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交警部门表示,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希望更多的社区和民间团体能够协助开展管理,使交通微循环更好地发挥排堵保畅的功能。同时,呼吁广大有车一族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文明行车和停车,以免给他人带来不便。
建议篇
停车场建设应该跟上
余康杰(市人大代表):社区交通微循环可以有效解决通行压力,但目前施划的车位不能满足现有车辆停放,停车难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在建设交通微循环的同时,整合、挖掘社区周边停车资源极其重要。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停车场的建设力度和速度,以缓解停车难问题。
交通微循环建好之后,应加大宣传力度,让过往司机知晓。
可尝试有偿停车
方岚(市政协委员、温州市设计集团市政设计院副院长):社区交通微循环是缓解拥堵的有效手段,但建好之后如果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回潮,特别是一些商家、个人用电瓶车、广告牌等物品“霸占”公共车位。建议对交通微循环内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从严治理。
同时,也可以尝试有偿停车,应倡导快行率,提高车位的转换率。收取的费用可用来安装和维护微循环内部的交通设施和监控设施。如今,我市正在开展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可以将一些空余的场地转化为停车资源,缓解停车难题。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吴健 徐再杰 单铁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