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大监督的“权杖”

2006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迄今已经10年。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能,堪称人大“权杖”。对地方人大而言,人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主要落在“监督”二字上。监督工作的强弱,监督实效的大小,决定着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百姓心中的分量轻重。
回望本届浙江地方人大的监督实践,依照监督法,“精准”“韧性”“创新”等关键词串起了监督主线,激发了制度活力,发挥了应有功效。
重实效,在“准”字上做文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人大工作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监督工作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往往力不从心、不得要领。浙江各级人大抓住“要害”,时时紧扣监督的“点”,摒弃全面开花式“轰炸”,围绕中心精确“制导”式监督,瞄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实现了与省委决策部署的同频共振,书写了人大监督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实干,在“韧”字上下功夫。“掘九井而无一水,非无水也,力不及也。”人大监督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那些沉积多年的民生问题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问题,没有韧劲,难以破解。因此,监督跟掘井一样,贵在坚持。本届省人大常委会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紧紧盯牢食品安全、社会养老、司法公正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监督议题突出延续性,在几年如一日“跟踪监督”“持续监督”下,浙江的餐桌更安全,老人更具幸福感,社会公众真切感受到了人大监督的“韧劲”与“担当”。
重实践,在“新”字上求突破。在现有法律条文的框架内勇于创新实践,是浙江各级人大与时俱进、善做善成的生动写照。为推动审议意见落地,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采用满意度测评等刚性监督方式,从直观、量化的角度触动被监督机关的“神经”;为摸清政府“家底”,掌握农户刚需建房情况,云和、海宁人大常委会开展特定问题调查,让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这项权力从法律条文中苏醒,给人大监督注入了活力。如此种种创新探索,在浙江大地不时涌现,为切实增强地方人大的监督实效作出了有益示范。
10年辛苦不寻常。成功的范例,展示的是我省各级人大监督工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但10年审视,监督法贯彻实施中的缺憾与制约,同样不容小觑。在大多数地方,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决定撤职案等监督方式仍在“沉睡”;一些县级人大常委会,“一人一委”现象客观存在,没“力”较真、没“智”较真,导致监督工作只能“点”到为止。
监督没有“休止符”。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人大监督工作依旧任重道远。我们期待,以监督法实施10周年为契机,全省各级人大乘势而上,加快打造监督工作“升级版”,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呼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 【专题】踏青寻春意 遥寄追思情【专题】一步一履总关情【专题】实现精神富有 推动文化先行【专题】网络中国节·清明【时政】聚焦2021全国两会【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专题】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步一履总关情【时政】聚焦2020全国两会【时政】聚焦2020浙江省两会 【专题】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专题】我们的节日·端午【专题】2019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时政】聚焦2019全国两会【时政】2019浙江省两会【专题】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专题】“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专题】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专题】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我们家的报国故事【时政】美丽中国长江行【专题】网络中国节·清明【时政】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时政】聚焦2018全国两会【时政】2018浙江省两会【时政】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政】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时政】改得快做得实 点赞温州改革范儿【时政】“八八战略”新征程 学习贯彻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时政】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系列活动【时政】砥砺奋进 勇立潮头——贯彻党代会 迎接十九大【时政】网络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时政】2017浙江两会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