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贵之子毕业于清华汽车专业 现自主创业

温州网 2017-03-15 07:31:00
查看评论

相关链接:

“温州传奇”叶文贵走了 曾造国内首辆混合动力轿车

他留下的宝贵财富远超经济层面——追记“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叶文贵

“温州精神”的不灭火种

  叶文贵与他研制的混合动力的电动汽车(资料照片)

  温州网讯 媒体昨天报道了“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叶文贵病逝一事,勾起不少温州人的集体回忆。

  这位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去世前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曾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他又有哪些评价?晚报记者走进了叶文贵当年创业创新之地苍南金乡,并采访了当年的温州发展见证人王运正、胡宏伟、张和平等人。 

  陪伴他多年的妻子:干事太投入临终前仍在忙活

  叶文贵两个已定居上海的女儿也已赶回老家。叶文贵的妻子陈星初告诉记者,今天晚上6点,他们将举行追悼会缅怀叶文贵,出殡仪式则安排在本周五进行。

  叶文贵夫妇育有一子二女。陈星初介绍,他们的儿子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目前在温州市区自主创业,拥有一家网络科技类公司;两个女儿曾分别在丹麦与法国留学,如今生活在上海。叶家的第三代学习成绩也不错,叶文贵的孙女如今在温州外国语学校就读九年级,对于即将到来的中考,她的目标是温州中学、温二高等温州重点高中。

  “5年前,他因为胆囊结石做过手术,去年7月,病情复发所以又去温州医院查看,最终因为病变而过世。”陈星初简单回忆了自己丈夫病逝的经过,言语中仍带着不舍与难过。

  陈星初与丈夫一样,都是金乡的支边青年,当年叶文贵的许多创业梦想都是在她的支持理解下得以实现。在她眼中,丈夫是一个“干事情太投入”的人。这两年来,叶文贵与妻子都在忙活着建造一个祠堂内的建筑,该建筑仿造古代建筑构架,采用榫卯结构,即整个建筑物全部不使用钉子,而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方式进行连接。“这个建筑用红木、楠木来打造,设计、挑选木材都由他一手包办,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去上海、无锡等地方买很多专业的书籍,边看边学,现在建筑物快要完成了,他人却不在了。”

  见证其起伏的原市委办主任:

  他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1986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叶文贵学习。时任市委办公室主任的王运正参与并见证了整个事情。昨天,他再次跟晚报记者回忆起了他与叶文贵的几次交集。

  王运正说,他在微信朋友圈上得知了叶文贵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感到非常惋惜。王运正用“他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探索者,值得充分肯定”来评价叶文贵。“他曾经拥有六七个厂,除了造车厂之外,其余的厂房都是逐步壮大、稳步前进的,叶文贵不喜欢跟着别人屁股走,想法较为超前,能够在上世纪80年代就积攒下千万元家产,非常不简单。但也正因为他过于超前的意识,与当时的经济大环境、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等不相匹配,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但这一探索的过程,仍旧值得肯定与学习,他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2012年,王运正去苍南办事时,还专门抽空去金乡与叶文贵见了一面,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会面。王运正回忆说,当时看到他所在的厂已没有了往日热闹的景象,让人非常感慨,他还是一副朴素的农民打扮,跟我随口聊了几句近况后,话题便又回到了“造车”上。

  在王运正的印象中,叶文贵还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2006年2月,董朝才去世后,叶文贵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与董朝才的过往交集:1986年两人的首次见面以及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辩论;1990年董朝才调离温州后再次回到苍南时,两人的亲密交流;2004年已离休多年的董朝才回访叶文贵等。时间、地点、细节都一一罗列,这让王运正印象深刻,也非常佩服。

  与其保持11年联系的记者: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叶文贵与温州晚报也有一段不得不说的缘分。2006年11月,晚报记者小杨曾前往金乡寻访叶文贵,两人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仍保持着联系。

  “我当时在金乡一连问了十几个路人,竟无人知道‘叶文贵’这个名字。从昔日的风云人物到后来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着实让人唏嘘。”小杨回忆:“我采访时,距离叶文贵关闭造车厂已经过去13年,但那辆玻璃钢车身的红色小轿车仍停在他家的老房子里。车身虽然已经有些陈旧,但仍能开得动,车头还有个‘Y’字形车标。这辆车的牌子为‘叶丰牌’,源于他的姓。叶文贵用一块大布遮盖着那辆车,仍像对待宝贝那样照看着。”

  结束采访后,叶文贵还曾主动联系记者,发来了“叶丰牌”汽车相关的简介材料。在随后的11年里,小杨也曾多次联系过叶文贵。

  小杨还介绍,叶文贵的造车梦始于他在东北当知青时,只不过由于当初财力不允许,他的这个梦想也就一直埋在心中。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顺理成章地开始实践自己多年前“好玩”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叶文贵不是一名商人,而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者。

  叶文贵留下了什么?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和平:

  承载的精神力量仍具有现实意义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和平昨天说,叶文贵虽然去世了,但他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在当下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张和平在任《浙江日报》驻温州记者时曾率先报道过叶文贵,也非常了解叶文贵。张和平说,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叶文贵敢于研制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充分说明了他这个人身上具有超前的创新精神,在最初创业成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科技兴业之路。同时,也说明他这个人具有开拓性眼光,敢于瞄准世界尖端科技领域搞研发。

  另外,上世纪80年代国人环保意识大多处于混沌状态,叶文贵开始研制混合动力的电动汽车,也反映出他超前树立了环保意识。再有,叶文贵先在研制轿车阶段,投入了巨资一心搞研发,也说明他身上还具有实业兴邦的工匠精神,这也可以给后人启示。

  对于叶文贵研制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最终没有走向市场,张和平认为,这说明叶文贵当年的一些想法过于超前了,没有量力而行。另外,他当年还有局限性,不愿与国外高端企业合作。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

  不能就此判定他是失败者

  叶文贵辞世的消息一出,似乎重新唤醒了温州人对于过去一个时代的记忆,对此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也是感慨颇多。他说,他与叶文贵虽仅有几面之缘,但叶文贵始终是让他铭记并惦念的温州人之一。

  两人首次碰面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叶文贵富甲一方,显赫一时。第二次碰面是在1998年,改革开放20年之际,那时叶文贵已因“轿车梦”创业失败,但他仍是温州改革不应被忘记的符号。

  胡宏伟认为,叶文贵是温州改革的先行者,他的辞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但这种落幕并不悲凉,他身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不死。

  记者注意到,2015年澎湃新闻发起温州模式30年系列报道,在首篇报道《什么是“温州不死”的中国价值?》中,胡宏伟同样提到叶文贵眼中放射着永不言败的光芒,他在文中将叶文贵比作一只“不死鸟”。

  “叶文贵和许多仍活跃在镁光灯下的商业大佬们不同,在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后,他似乎已被遗忘。但人们不能就此判定他是一个失败者,他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永不过时的,始终具有生命力。”胡宏伟解释说。

  他认为,叶文贵是上世纪80年代温州群体的典型代表,诠释了当时来自温州民间的巨大创业活力,这种活力对于当下改革同样适用。另外,叶文贵在失败后曾说“只要再有2000万,我一定让我的电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起来!”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同样启示后人。

  网友留言

  折子戏:向有创新精神的人致敬!

  Mr Bao:典型的温州一家人中的周万顺。

  人生无悔:致敬曾经的代表温州创新先行者。

  文哥:真正的电动车创始人,有梦想的人一路走好!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王亮 李庭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