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22年前,他为更好帮助人们认识苍南希望工程建设工作,骑着自行车跑遍了苍南莒溪、凤阳等山区,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山区孩子生活学习现状的照片。他是摄影家萧云集。(萧云集 提供)
22年过去了,这些被帮助过的孩子们现在如何?带着这份心底牵挂已久的念想,从2016年底开始,萧云集联合苍南县近二十位摄影人,按照20多年前拍摄时的路线,重新寻访曾经拍摄过的“孩子们”。
苍南“希望工程”有个大眼睛女孩,她叫林青云,22年过去了,她现在如何?
现在她生活在苍南县城,生活幸福,育有二孩。
1995年拍摄的挺南中心学校学生林美佳(右)和她的妹妹。
现在,林美佳的儿子都快要上幼儿园了。
赤溪白湾小学11岁的董合肃曾得到“希望工程”的帮助,他努力学习,要回报社会。 (1995年摄)
父母亲捧着董合肃(左边1)带回来的“红点奖 ”(源自德国,与IF设计奖齐名的一个工业设计大奖)证书,不知心里有多高兴。
有许多乡村教师和蓝允来老师一样,终生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作着奉献。(1995年摄于莒溪柯岭山村)
2017年春节,蓝允来老师教过的柯岭村孩子们来看望他。
为了节省三角钱炊饭费,蓝氏兄弟(左边为蓝允飘)俩合吃一盒饭。 ( 1995年摄 )
蓝允飘的母亲已患病早逝,他的弟弟现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蓝德川(13岁)蓝允飘(14岁)蓝允好(12岁)雷必墩(13岁)都是莒溪中心学校的学生,他们住在远离学校十多里外的海拔700多米的柯岭高山上,每天5点钟起床,通过陡峭的山路去学校上课。蓝允飘是领队,他要负责带好弟弟允好和另外两个同学。 ( 1995年摄 )
22年后的蓝家四兄弟
为了节省家人给的三角钱菜金,来自柯岭山村的12岁的蓝爱棠吃饭不买菜,就这样干吞着。 ( 1995年摄 )
蓝爱棠一家早已从柯岭山村下山脱贫,现住莒溪镇。
莒溪镇柯岭小学七岁的蓝德水数学很好,父亲在外打工,家庭困难,还是尽量缴了学费让他上学。 ( 1995年摄 )
如今的蓝德水是苍南一家冷冻厂的小老板。
莒溪镇上村9岁的李前潘父母亲在山西做工,他只读了半年完小就失学在家。( 1995年摄 )
22后,全家老小在一起用餐,这就是一种幸福。
莒溪中心校的四年级学生郑秋林因家境贫困只好丢下家中的弟妹只身去龙港一家工厂做工。 ( 1995年摄 )
莒溪上村郑秋林的妹妹郑杨芳(右)13岁了,还从没进过校门,弟弟郑昌盛(左)靠在外打工的父亲寄回来的钱交点学费。 ( 1995年摄 )
22后,我们在莒溪见到了弟弟郑昌盛,他家已经有了新楼房。俩姐姐一位在上海,一位在苍南县城,姐弟感情特别好。
莒溪镇上村完小学生郑上家(左)因学费太贵失学,跟母亲去做工糊口。母亲让妹妹海燕去上学:“每个孩子都要上两年学,我得一碗水端平”。(1995年摄)
我们在莒溪镇上村巧遇郑上家,他正在洗车:“往事就不要再提了!”他说。
莒溪镇中心校初二学生陈小丽在校时文科成绩很好,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但因家境贫困,只好外出打工,许多老师都希望她重返校园,奶奶说起这些事,心里很难过。(1995年摄)
陈小丽现在苍南县城品牌店担任销售员,正热情为顾客介绍产品性能。
苍南西藏——天井村的孩子课余一起自学 (1995年摄)
村民们告诉我们说:这几个孩子都长大 了,走出大山了。
龙沙石塘小学。(1995年 摄)
龙沙石塘小学的孩子们。 (1995年 摄)
假期里无处可去的农村儿童 。 (1995年 摄)
假期里无处可去的农村儿童。 (1995年 摄)
1995年11月,内蒙古女作家阿琳来到苍南莒溪,发现她结对帮助的苍南莒溪学童陈炎病重在床,哭着要救他。 (1995年)
我们离开很远了,陈炎还在向我们挥手。(1996年摄)
曾玉枝,一个渴望读书的女孩。初中毕业后,她如愿考上了温州职业中专。
小时候靠挖牡蛎交学费的云亭女孩曾玉枝已经远嫁安徽,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得知老父亲生病,她带着丈夫、孩子回到老家来照顾老人。她说社会给了她很多帮助,她却没有为社会贡献什么,觉得很惭愧。“有的人有很多金钱,却不懂得感恩。你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你孝顺老人,这就是对社会最好的贡献,因为人品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萧云集对她说。
蓝丽同从1992年秋季开始得到瓯海永兴镇王一良的帮助,现在她还经常收到王一良寄来的书刊和信件。(1995年摄)
现在她生活在台湾,是一名影楼的化妆师。
9岁的蓝美珍在县妇联帮助下入学 (1995年摄)
“爸爸,这个是我吗?”在马站坑门村委会,萧云集寻访到蓝美珍的时候,当她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已经完全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