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愚公精神”
人类以善相待,大自然便会敬之以礼。与其一味痛心于生态毁灭、全球变暖,还不如从自己做起,甘愿做一名“愚公”,为生态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位温州大学外籍教师伊凡·戴维斯,连续六年坚持到大罗山义务捡垃圾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位年逾六十的老人,本着“只想爬一座没有垃圾的山”这一简单的想法自觉拿起编织袋捡起沿途的垃圾,无私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温州市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大罗山上的一座凉亭——伊凡亭。如今,一大批社会志愿者和学生志愿者自发接过伊凡的接力棒续写关于环保与公德的佳话……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爬山捡垃圾不难,难的是六年来风雨无阻的坚持,难的是在大多数人都对垃圾视而不见的异国,他一个人执着践行着环保义举,无怨无悔。一件简单的小事,因为一个人的坚持而变得不平凡。在我们几乎对遍地垃圾产生“免疫力”的时候,有一个人像愚公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对抗满山的垃圾,那便是一抹亮色,更值得所有人反思。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APEC蓝”等“习式生态词汇”广为人知。然而说起环保,我们总能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真正践行之笃行之者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面对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总是怨天怨地怨祖国,雾霾来袭之时,便开始酝酿“世界上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段子。却很少有人像愚公一样,真正站出来,哪怕是以蚍蜉之力撼大山,仍然斗志满满、奋斗不已。
而塞罕坝人却坚持选择少有人走的路。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有人看到的是绝望;而“林场愚公”却偏要证明凭人力定能创造“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绿色奇迹。古有愚公,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今有塞罕坝人,历经三代,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凭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矢志不渝,变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令人叹为观止。55年的坚守,阐述着绿水青山的人间奇迹,见证着一个时代的阔步前行。
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不能如塞罕坝人一样种出一片林海,我们是否能像伊凡一样做些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找不到垃圾桶的旅途中,能否坚持不乱扔垃圾?出行时,能否选择绿色出行?去菜场时,能否对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说不?看到乱排污行为,能否向有关部门举报……从政府、企业到每一个平凡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态文明就在每一次的平凡善举中达到质变。
上下同欲者胜,与民同利者兴。蓝天碧水、林木葱郁、鱼翔浅底、牧歌欢唱,既是群众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愚公精神,呼唤千千万万塞罕坝人那样的践行者、推动者!只要我们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一定能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评语:
时评者,一事一议也。一事本可多议而却只可一议,那就要求议者要抓住本质、提纲契领。《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愚公精神”》的作者撇开许多重大话题不说,只说“愚公精神”,我以为是议到点子上去了。要知道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靠什么?靠人。靠人的什么东西?靠人持之以恒的特神。那就是“愚公移山精神”最合适了。那些空谈妄议、那些半途而废的行为都是不行的。该文以此为切入口,再加上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浅近通俗的,故该文不但议到点子上,也是切合实际、亲切动人的。(刘文起)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