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城”载生态之美 “人”造幸福之都
起生态美,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和一座城。公元1089年,已是天命之年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当时的西湖“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直接影响了杭州的经济、社会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少年时就“种松满东岗”的苏轼尤其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他开始整治西湖,兴建水利,修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建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并“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于是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苏堤春晓、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妖娆,更造福一方百姓。由此,杭州跃居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的行列,成为北宋规模空前的城邦。“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的富庶惊艳了时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人,一堤,赋予了一城千年美名和深厚底蕴。城市,是生态文明的载体和容器,而生活其间的人们共同擘画了生态之美的璀璨画卷。今天,当我们重新认识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依然要牢牢把握“城”和“人”这两个关键词。
生态之“城”需背后之“人”的文化自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是每个生活于斯的人们必须树立的“生态价值观”。如椽大笔绘就城市的生态之美,政府、企业、个人都应成为“执笔人”。政府层面,要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宣传广播站”,通过制度安排、文化倡导和活动引导等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企业层面,要始终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专注于探索清洁生产新模式,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加强员工环保培训等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个人层面,每个人都以微薄之力参与垃圾分类、能源节约等环保“关键小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全民“生态共识”。
生态之“城”需背后之“人”的规则意识。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遵循万物发展的生态规律,是先哲们的普遍共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农业生产、砍伐取用和捕获渔猎都有时序规则,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避免生态失衡。尊重规则离不开法律与制度的刚性约束。《国语》曾载“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禁渔期”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以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制止,以保护生灵使之繁衍生息的古训为诫撕断了渔网。无独有偶,作为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西周曾颁布《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今天,我们更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让其长出“钢牙利齿”,成为生态建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生态之“城”需背后之“人”的治理智慧。翻阅人类治水史,无论是夏禹治水的改堵为疏,楚人孙叔敖引水灌溉,还是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无不凝结着古人的创新和智慧。今天,科技创新给现代城市带来了打开增长之锁的新钥匙,开拓了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有着“欧洲绿色之都”称号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它以刮骨疗伤的决心,通过再生能源利用、供水排水、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交通与车辆技术、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生态技术创新来实现绿色发展,打造出“绿富美”的生态城市。“生态+科技创新”无处不在,小到一个鱼缸里自动清洁水质的生态循环系统生成的清洁水;大到能有效解决环境监测、治理和修复等方面技术瓶颈的生态文明重大科技专项。可以说,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搭起了成长阶梯。
当瑞安塘下镇,一群民营企业家创办民间环保协会,带动全民参与环保;当成都一位享誉全国的“护鸟达人”打造出一个“鸟与自然微博物馆”;当政府聚全民之慧、举全市之力,为“五水共治”装上科技引擎……每个人都为美丽生态之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绿色发展的萌芽就会在城市每寸土地蓬勃生长,桃花源似的幸福之都终会向我们展开怀抱。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