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垃圾困局?看温州如何解开这道难题

垃圾困局?看温州如何解开这道难题

温州网 2017-09-25 10:37:00
一个乡村和一个家庭的垃圾“零公里”实践:将厨余垃圾处理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生活垃圾减少率高达50%。

  温州网讯 昨天下午三点多,家住云南怒江州海拔2000多米山上的傈僳族女孩四米娜,开心地试穿起一件从温州送来的明黄色棉袄,这个八岁的孩子说,她从来没有穿过这么新的衣服。

  实际上,四米娜收到的衣服,来自于温州民众向温州市慈善总会“绿房子”捐赠的旧冬衣。四米娜是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乡子爸村人,和她同日收到来自温州的旧冬衣的,还有该乡局旺村、拔登村等6个村的1500多名村民。把这8000多件旧冬衣运送到村民手中的人,是温州市慈善总会小柳鸽义工队队长柳炎生及志愿者,还有怒江州政协委员魏思领。今天,他们将继续把从温州“绿房子”回收的12000余件旧冬衣送往泸水市其他贫困山区。

  “‘绿房子’这类旧衣物回收箱不仅已成为民众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它也是垃圾分类中最简单易行的一种。”作为一名垃圾分类的积极倡导者,柳炎生2014年7月在温州发起设计了“绿房子”环保爱心箱。此次运往云南的旧衣服,都是今年1月至4月底,小柳鸽义工队从遍布温州各地的40多个“绿房子”中回收的。

  在温州,“绿房子”的成功运作,只是民间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参与源于近年频发的垃圾困扰。2010年至2016年,从温州主城区到各县(市、区),每年基本都要出现“垃圾围城”现象。市环卫部门透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市生活垃圾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陈年垃圾填埋场陆续满负荷,垃圾焚烧厂相继超负荷运转。

  人人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意识到这一点,从自己、家庭、工作场地等源头进行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探索实践在全市民间兴起,渐成一种不可忽视的人文景观。

  温州慈善文化传统为旧衣回收提供了肥沃“土壤”:

  近三年来,仅“绿房子”就收到民众投放的旧衣40多万件

  专门回收旧衣服的“绿房子”设置近三年了。三年来,义工队一共收到40多万件旧衣服。大部分爱心旧衣送至四川凉山、青海玉树、新疆阿克苏等地的二十多个国家贫困县。

  三年来回收旧衣的公益行动,让柳炎生深受感动的不仅是温州各地民众捐赠旧衣的热情,还有众多志愿者、爱心企业的踊跃支持,“像这次去云南送的两万件衣服,都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30多位爱心市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消毒打包的,温州全峰快递公司还捐赠了两万元运输费用。”

  都说垃圾分类难推广,但为何旧衣服回收却得到广泛支持?

  柳炎生认为既因为旧衣服的分类简单易行,也契合了民众献爱心做慈善的愿望。

  柳炎生是金华人,2013年到温州定居工作,“没多久,我就被温州强大的慈善氛围吸引了。”当柳炎生登陆温州志愿者服务管理平台为自己注册时,发现有140多万人已注册;他周边的小区里,随处可见义工队、公益协会。

  温州民间热情参与旧衣回收,可以说是传统慈善文化的延伸。

  经过两宋的文风洗礼,温州读书人队伍日益扩大,人心向善风气深入人心。到明清两代工商业日益发达,官民合力做慈善成了社会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这种慈善传统推动了民间旧衣回收热潮,也引起了官方重视,并给市政各相关部门以启发:“旧衣回收+慈善”的模式,是否可以作为全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排头兵?

  为此,市政府于2015年底实施《温州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由温州市民政局负责指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废旧衣物的慈善捐献活动,民政部门也要在相关小区设置废旧衣物收集爱心屋。

  考虑到旧衣物回收处置不仅关涉慈善,也关涉非常庞大、繁琐的环保产业链。经多方考察,温州市民政局最终选定了浙江衣衣不舍环保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决定用“市场化+慈善”的方式来解决旧衣物回收处理问题,民政局下属单位温州市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负责对回收进行监管:品质较好的衣物,清洁消毒后捐赠;不能再穿的加工成其他产品,实现再循环。市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站长李武坦言:“‘再循环’获得的利润如同造血功能,让公益项目能够长久运转。”

  自2016年11月至今,市民政局和衣衣不舍环保公司已经联合在市区各居民区设置了195个慈善环保垃圾分类箱。“市民捐旧衣物的热情很高,为了方便市民捐赠,我们的箱子上还设了免费上门取旧衣物的电话。”谈及温州旧衣物回收的推广空间,公司总经理单新浩倍感期待。据统计,今年1至4月,慈善环保垃圾分类箱平均每月能回收旧衣物近3000公斤,且回收量日渐上升,公司为此正考虑向各县(市、区)布点。

  温州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旧衣物回收箱的推广寄予厚望:“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旧衣物捐赠,将有效地减少我市垃圾总量,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收集厨余垃圾成了侯碧武的一个爱好。李艺摄

  一个乡村和一个家庭的垃圾“零公里”实践:

  将厨余垃圾处理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生活垃圾减少率高达50%

  “这些堆放在街角的垃圾,这些装满污泥深夜在街巷里颠簸的马车,这些令人作呕的粪桶……您可知道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开满鲜花的牧场,是青青的草地,是百里香,是一串红,是野味,是牲畜……”

  每次读维克多·雨果这番对垃圾的盛赞,高宇一和侯碧武都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源自于自身经历:高宇一和侯碧武分别是鹿城区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和核心会员。近几年来,经过反复试验、实践,高宇一和侯碧武不仅在自己生活中做到垃圾减量,更是从自家做起、试验如何把厨余垃圾转化为“土地的绿色食品”,并把相关做法积极向民众尤其是农民推广。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近一年多来,他俩协助鹿城区七都街道板桥村打造垃圾分类试点阵地,使当地厨余垃圾处理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生活垃圾减少率高达50%,成效位居全市前列。

  侯碧武的职业身份是七都环卫所所长,在温州环卫系统已经工作20多年,凭借长期的工作经验,他估算厨余垃圾占据了温州人生活垃圾的60%以上,所以侯碧武有一个理念:“如果说旧衣物回收是垃圾分类中最简单易行的一种,厨余垃圾单独回收,则是垃圾减量中最重要的环节。”

  可是,回收的厨余垃圾如何处置才能真正实现减量?高宇一的做法给侯碧武很大启发。

  高宇一从2013年起就在探索把生活垃圾原地资源化。他一开始在自家小区树荫下,用家里的剩菜剩饭养蚯蚓,蚯蚓天生爱吃腐烂厨余垃圾,而它们拉出的粪便就是天然有机肥。2015年,适逢鹿城区在七都街道板桥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高宇一带领环保志愿者们进驻板桥村,配合政府部门对百姓入户指导垃圾分类之时,提出“厨余垃圾零输出”“垃圾零公里”口号,指导村里建了厨余垃圾消纳池,并帮助村里建蚯蚓养殖基地,赠送自己养殖的优质蚯蚓,加速厨余垃圾的分解和发酵过程。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吴隆舜在高宇一影响下,也多了个养蚯蚓消纳垃圾的爱好。吴隆舜父亲去年用蚯蚓吃垃圾后转化的有机肥种菜,种出了单个重达31公斤的冬瓜。

  今年起,鹿城区计划将板桥村经验在全区农村推广。而高宇一带领环保协会会员已经把推广做在了前面:他把用这类垃圾喂养的上万条蚯蚓免费赠送给更多有心进行原生态农耕的农民们,这其中有鹿城区藤桥镇小岙村和岙底村、瓯海区泽雅镇西岸社区、横垟村、唐宅村农民等。

  请蚯蚓帮忙转化厨余垃圾并用于农业的做法,得到原市农委副主任、温州农业研究所所长魏小康,温州市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谢志亮等专家的好评,也让侯碧武自言有“开窍”之感。于是他把转化厨余垃圾的“实验室”也搬到了自己家。在妻儿支持下,侯碧武在家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来后,先留一部分给养在小区院子里的蚯蚓吃,然后把另一部分厨余垃圾带到自家顶楼阳台上,投入一米多高的垃圾桶,再盖上一层普通黄土,两三个月自然发酵之后,这些厨余垃圾能和黄土融为一体变成有机肥,成为亲友邻里养花种菜的抢手宝贝。侯碧武还常把它们送给七都农民。最让侯碧武惊喜的是,这种做法在家中实施以来,一家三口平均每周需要扔到小区垃圾桶里的垃圾常不足1公斤,而据环卫部门统计,目前温州人均每天产生垃圾1公斤左右。

  侯碧武记得,他把“实验室”搬回家那天是2016年4月1日。此前一周左右,温州市区繁华路段又有8吨垃圾堆积成“山”,被曝光后引起市民强烈不满,市纪委为此介入调查,通报批评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看似不起眼的垃圾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演变成极大的政治问题。新华社在2011年7月曾经报道: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于当月4日宣布,该国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机”已经恶化为国家紧急事件。

  从剿灭劣Ⅴ类水到制作装置艺术品:

  垃圾分类减量的路上正集结更多智慧,民众、政府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工作机制有待形成

  今年3月,我市通过媒体曝光了各地剿灭劣Ⅴ类水“十大”负面典型案例,人们发现,垃圾是这些被严重污染河道共有的症结。而随着剿灭劣Ⅴ类水大会战的深入推进,各方开始高度重视解决垃圾问题,因为这已直接关系到治水成败。

  瑞安市塘下镇是“剿劣”重难点区域,温州市唯一省控劣Ⅴ类水质监测站位就位于该镇。为“剿劣”,塘下镇举全民之力,全力攻坚整治河道。截至目前,省控站位已全部连续4个月达到Ⅴ类水标准。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做法是严控垃圾特别是厨余垃圾入河。

  说到厨余垃圾直接入河的危害,瑞安塘下环卫所所长陆友荣直摇头。如今,在塘下镇政府支持下,陆友荣办公的院子里,多了个由塘下几位村民集资筹办的厨余垃圾环保处理车间。投资人之一虞冠志去年外出游玩时,听朋友说安吉村庄的厨余垃圾都集中用机器处理成有机肥,觉得这是好事。去年7月,他找到镇领导,得到镇里鼓励后,虞冠志又拉上几个同乡去安吉学习考察了一周,“回来我们就集资400多万元买了两台机器,镇里不仅免费为我们提供放置场地,还要求全镇200多家沿河餐饮店和机关单位的厨余垃圾都由我们回收。”虞冠志最近对塘下餐饮业做了调查,发现全镇目前有1800多家餐饮店,“这是个大市场,以后我们还要扩大回收规模。”下月起,塘下镇要对11个村先行启动垃圾分类试点,要求村民把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这个消息也让虞冠志振奋。

  作为中国“汽摩配之都”,塘下镇有1700多家汽摩配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出危险废物垃圾。为此,塘下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由塘下企业家何建东发起组建的塘下镇环境保护协会,目前正在积极联合全镇企业把危险废物单独分类、集中回收、然后统一送往厂家处理。

  通过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剿劣”之外,温州民间探索垃圾分类减量的路上正在凝聚更多智慧——流行在各学校、社团中的装置艺术制作,用创意把垃圾复活;各地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垃圾分类宣讲团、拾捡垃圾行动,深得民心;民众自发组建的旧物交换微信群,出现在许多温州人的手机里……为了把这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整合应用起来,4月28日,市环保局举办了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大会筹备会,探讨如何建起走群众路线的环保长效机制。

  温州市区自2015年10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以来,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建立。但温州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坦承:目前城市社区里虽然设有分类垃圾箱,但运输时基本上是混在一起“一锅端”,厨余垃圾的单独收集还仅限于机关单位、学校和企业。“垃圾分类是一项综合投入的工作,我市分类前端、终端处理设施体系还应随着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分,适时建设和完善,构建起民众、政府与市场合作互动的全过程多环节工作机制。”

  近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包括杭州、宁波在内的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温州虽然此次暂未被列入垃圾强制分类城市,但正如高宇一所说:“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垃圾处理危机其实是文化危机,生态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醒,把垃圾分类做到位,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选项。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李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