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行走在徽州教育文化扶贫的路上

2017-11-30 13:16:21

  扶贫先扶志,实施精准扶贫,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更要大力推行教育文化扶贫。在我市就有这样一支行走在徽州教育文化扶贫路上的志愿者团队,他们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基层理论宣讲,弘扬徽州教育文化,讲好黄山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个团队的骨干成员,如何用行走的力量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

  精心组织,挖掘徽文化优质因子

  人是筹划活动的主体,组织者的素质也是决定活动能否安全有序实施完成的根本。蓝田行、东临溪行、流口行……每次志愿宣讲活动都少不了一位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他就是休宁县委宣传部主任科员李军。每期活动,他都要先拟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宣讲点简介、行程安排等,对外发布并组织好报名;活动前,他现场踩点熟悉路线,统筹安排车辆,购买人身保险,通知参加人员;活动当日,他提前联络、协调各方,安排得有条不紊,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徽州自古文风昌盛,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教育文化资源,但其中尚有不少资源不为人所知或知之不多。如何更好地去挖掘、推介和传承,需要一支志愿者队伍去广泛传播,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积极支持这项活动,以通俗的方式去宣传徽州教育文化。李军说这正是他们这支文化志愿者团队成立的初衷。如今,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经过志愿者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开通“走进徽州教育文化”微信公众号、在“今日黄山”网站开专题、制作徽州教育文化电子地图、利用现有各种教育文化元素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等线上线下宣讲模式,在挖掘徽州文化优质因子前提下,优秀传统文化正一步步根植于心,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李军累并快乐着。

  老骥伏枥,通过宣讲影响子孙后代

  在东临溪的“姚氏家塾”、在西馆村的县委旧址、在石屋坑的“红军屋”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宣讲员,72岁的钟海军始终热情洋溢地为团员、游客、群众宣讲发生在这儿的历史和故事。

  钟海军当过十几年的数学老师,2006年从休宁县教育局退休,退休十年写作出版了《休宁方言》、《汉字趣话》、《石屋坑》、《岁月有痕》等四部著作,现为省作家协会会员。其中《石屋坑》获市政府第二届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虽然教的是数学,但我对徽州教育文化的内涵很感兴趣,而这个志愿者团队所做的事正好和我的爱好契合,所以我就加入了其中。人老了精力有限,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这样做起来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位队伍中的长者,凭着一颗热爱家乡、热爱徽州教育文化的红心,跟随着一群年轻人,车马劳顿、翻山越岭,感到生活无比充实,时时充满着快乐。

  “我曾偶尔在《黄山旅游大辞典》上看到一张临溪姚氏家塾的照片,就建议去看看,我国教育发展的起点就在私塾,而且姚氏家塾的旧址现在就是我大姨家,小时候经常去玩,却一直没有注意到还有这块门匾;教育文化也包括红色教育,看过资料记得齐云山镇西馆村是休宁县第一个县委所在地,这儿有一段红色记忆,我父亲曾在那里当过老师,也值得一看;我曾写过关于石屋坑的小说,对这儿很了解,也愿意把这些故事分享给大家。”参加了团队的四次活动,担任着宣讲的主要角色,让钟海军深深地感受到“徽州是块宝地、福地,徽州教育文化有深厚的内涵值得回味、传承。我们不是单纯地去游山玩水,而是通过宣讲造成影响,让徽州的子孙后代热爱徽州,了解这块土地的文化。”

  推而广之,知黄山更能感知徽州

  “别看我做事风风火火,我也是一个有情怀的小女子。”生于70末的张捷睿是这个团队中一名年轻的宣讲者。之前做过两年导游,这样的宣讲对她来说跟说导游解说明显不同,“以前解说的都是些泛化的东西,现在真切地步入某一个地方、了解某一个人,能感受到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气场,古人的理念值得后代宣扬。”

  张捷睿是休宁县横江社区党委委员、休宁县睿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人,被评为2016年度最美休宁人。她非常热爱徽州文化,痴迷于粉墙黛瓦,流连于古桥小溪。“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太含蓄,要说出来让别人知道。”既然是宣讲者,就要像个宣讲的样子,张捷睿开始在家从站姿、语气等对着镜子练习,把儿子、丈夫当作宣讲对象。“我参加的第二次活动是到六股尖烈士陵园,那次准备得比较充分,特别是烈士的英勇事迹特别感人,通过情绪的酝酿说出来让人产生共鸣,尽管天气很热,但付出还是特别值得的。既然参加了宣讲活动,就要从内心把它做好,如果只是来‘打酱油’,在团队中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要把讲的东西让人家听到心里去,就要看你前期的准备情况,你自己要了解、热爱它,只要你喜欢一件事,再难也不会觉得它有多难。”

  在她看来,这种生动形象地宣讲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了解。“希望通过自己的述说,努力将徽州文化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动徽州文化精神更好地传承,让更多人知黄山更能感知徽州。”

  歌唱徽州,找寻徽州文化的足迹

  “一张张笑脸撒满激情,携手走进徽州教育文化的天地。不忘初心,我们找寻徽州文化的足迹,挖掘徽州文化的精髓,弘扬徽文化,传承徽文明,引领传播我们一路前行……”这首有着热情奔放旋律的歌曲就是这支志愿团队的队歌,它的创作者就是多年来写歌宣传家乡的本土音乐人许顺民。

  留着板寸头的许顺民个头很高,虽已年过五旬,看上去仍很干练潇洒。在县中医院工作的他早些年下海经商并从事美术和摄影创作,作品多次荣获一等奖。2014—2017年从事歌曲创作,现为“中国网络音乐家协会”国家级首批会员、“百度独立原创音乐人”、中国原创音乐基地词曲作家、新安书画家协会理事、黄山市书画家协会会员、休宁县作家协会会员。虽冠以如此多的“名头”,但他始终热爱看书、热爱音乐,至今已创作130多首描写家乡美丽风光、阐释徽风徽韵的歌曲。

  缘于他的特长,在这个团队中他扮演的是“歌唱者”的角色。“加入到志愿队伍后,通过了解徽州的地方文化,对创作也很有好处。写歌曲就要接地气,从周诒春故居回来以后就创作了队歌,马上准备做伴奏找歌手唱出来。”行走的过程中,他还相继谱写了《红色石屋坑》、《多彩新安源》、《我和鄣源有个约会》、《竦塘是个好地方》等几首主题歌曲。“之前对徽州教育文化了解不是很深,在走的过程中亲身去感受、聆听宣讲,感觉徽州文化特别光辉灿烂。”谈及收获时,许顺民希望通过歌曲传播徽州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徽州的历史。

  真实记录,生动描绘徽州教育文化

  眼前这位戴着眼镜、黑瘦的男人叫汪春生,在休宁县盐业公司工作,在队伍中承担着文字记录者的工作。他爱好文学、历史、绘画等,去年开始参加户外,对家乡悠久的徽州历史文化充满着无比兴趣,每次回来都会写些文字记录所思所感。自从今年3月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参加了团队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并一一记录下团队活动的行走路线,从感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到理性的升华。“用通俗易懂、故事性、趣味性的文字引起别人对徽州教育文化的兴趣、关注和热爱,很有意义。对我自己帮助也很大,练笔之余,还可以接触外界事物和文化,认识这么多人。”他还手绘了教育文化路线地图,真实生动地描述和弘扬徽州教育文化。

  每次活动,都有一位肩扛手拿摄影器材的小伙子,他是活动影像资料的记录者,休宁县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余项羽。生于1989年的他去年还荣获全市广播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称号。作为一名徽州教育文化的爱好者,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不断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和记录所见所闻。“我对收集视频资料比较感兴趣,像活动中一些老人的讲述,将这些影像保存下来,都是珍贵的口述历史。有时候航拍,感觉很震撼,一队志愿者扛着队旗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觉蛮好的。”年轻的余项羽致力于用手中的器材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记忆和徽州文化,为今后的徽州教育文化研究提供更多详实的影视资料。

  当然,除了组织者、宣讲者、记录者、歌唱者,还缺少不了一位活动发布者,他就是一直躲在幕后辛勤工作、微信公众号的小编小昭。不过此小昭非《倚天屠龙记》中那个善解人意的女孩,而是一位80后的小伙。他十八岁投身军旅,退伍后成为一名基层铁路工人,工作之余,他心系徽州文化,积极为徽州文化产业献计献策,凭着对徽州文化和新媒体运维的兴趣,乐此不疲享受其中。最后,还有一位走在徽州文化宣讲阵地的旗手和勇士,他就是休宁县东临溪中学的程东利老师,至今开展的每期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地担任驾驶员,免费用私家车接送活动者,不计回报。

  这支基层宣讲阵线上的生力军,正以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为母本,努力探索出一种宣讲推广模式,并让此模式逐步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同时,通过活动逐步培养一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探索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努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并与文化扶贫相结合,让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发挥其更大作用。

  (作者:舒俊 编辑:徐海生,黄山)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杨国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