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在民生关键处 改在人民心坎上——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交流发言摘录

浙江在线 2018-01-03 10:46:18
1月2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大会,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动实践,强调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1月2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大会。 记者 梁臻 摄

  浙江在线1月3日讯编者按:1月2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大会,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动实践,强调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会上,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做强做大党报集团等主题,杭州、衢州、德清、诸暨、义乌、浙报集团主要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干在实处的改革举措、走在前列的改革成效,勇立新时代改革潮头。本报今天摘要刊登大会交流发言。

  以打破“信息孤岛”为突破口

  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上作示范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

  一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龙头,聚焦热点难点问题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全市9593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省定目标,不动产登记全流程“60分钟领证”跑出全国最快速度,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持续深化。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信息孤岛”是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最大堵点,数据集中和共享是必由之路。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打破“信息孤岛”,必须破除“思想壁垒”。“信息孤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思维和局部利益束缚。公共数据是社会共同的资源,必须最大限度释放能量、创造价值。对内,我们坚持“每个政府部门,既是数据的需求方,又是数据的提供方”,以数据需求倒逼数据归集,以目标考核推动数据共享,截至目前归集全市59个部门的数据,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对外,我们坚持“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布政务数据公开目录,推动公民个人办事事项“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不断提升公共数据资源的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二、打破“信息孤岛”,必须破除“技术壁垒”。针对各部门数据标准不统一、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联通等问题,我们着力发挥信息经济发达、高科技企业云集的优势,推动政务数据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化。创新平台建设。自主研发“杭州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推动全市信息系统、数据库全面整合提升;联合阿里云等13家企业共同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深化交通治堵领域应用,积极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模式。“城市数据大脑”被列为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创新运行模式。通过数据推送、接口调用和页面查询三种方式,推动“一个数据用到底”。通过互认共享,凭身份证就实现296项公民个人事项“一证通办”,仅取消社保参保证明一项就减少101万人次“线下跑”。创新服务方式。用好“移动支付之城”资源,推动服务“四端”同步提升,实现了大厅端、PC端、自助端、移动端的多样化办事需求。首批政务服务APP上线86项事项;去年共有969万人次通过统一公共支付平台缴费,其中移动端支付占95%。

  三、打破“信息孤岛”,必须破除“体制壁垒”。打破“信息孤岛”的过程,就是倒逼政府自我革命、破除制度“玻璃门”的过程。我们创新数据管理体系。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制定数据资源发展战略规划,出台包括平台建设、数据安全、绩效评估等在内的一整套管理办法,以“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的理念,有效破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痼疾。我们重塑办事流程。市、区县(市)两级部门负责人开展“一把手办事体验”,从群众和企业角度抓实抓细每个环节,努力实现“标准最统一、事项最规范、材料最精简、流程最优化、共享最彻底”。目前,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已大幅精简办事材料和纸质证明。桐庐试点在省人大常委会支持下顺利推进。我们开展数据共享大会战。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和公民个人办事为突破口,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集中攻关,提高数据共享的质量和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按照“一个加快、四个全面”要求,进一步破除壁垒,争创“移动办事之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向难点聚焦以试点开路

  全力攻坚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

  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

  德清作为拥有58项省级以上试点的改革大县,理应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特别是前一阶段,我县瞄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这一难点焦点,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发改委“一窗服务”和“标准地”两项试点。目前已成功破题、试通路子、初见成效,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上展现了德清担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探索推出“标准地”,变“找市长”为“找市场”。“标准地”试点的核心是,以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目标,推动土地集约节约,提高土地亩产效益。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服务”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我们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事先做评价。通过政府提前实施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价,完善区域负面清单。二是事前定标准。通过建立投资强度、容积率、亩产税收、能耗、环境等控制指标体系,形成项目准入条件。三是事中作承诺。通过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完善土地出让合同,承诺按约兑现指标,明确违约责任,倒逼业主履诺践诺。四是事后强监管。通过整合国土、建设等部门,对项目开展综合验收,并根据竣工验收、达产复核情况按约定予以奖惩。目前,两宗工业“标准地”已成功出让并迅速开工,试出了“标准地”改革的生命力。

  二、创新开展“一窗服务”,变“多次跑”为“一次跑”。“一窗服务”试点的核心是深化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机制,通过用好在线审批监管平台2.0版,提供全程政府代办服务,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工前“最多跑一次”。我们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一窗简办。调整组建企业投资项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咨询、一窗收文、一窗出件。二是专业代办。专门设立企业投资项目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专业代办员队伍,提供事前谋划、事中代办、事后配套服务。三是在线通办。率先完成投资项目业务审批系统与在线平台全面对接,探索推进施工图联审和在线平台融合应用,在全省首个实现应用平台、系统打通、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四个100%”。四是中介快办。健全“中介超市”,精简中介环节,规范中介服务,实现中介流程提速50%以上,试出了“一窗服务”改革的加速度。

  三、放大试点叠加效应,变“慢堵繁”为“快好省”。将两项试点与多规合一、承诺制等改革相结合,形成叠加耦合效应,达到让企业“省心、省时、省钱”的目标。从“省心”角度看,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办事平均少跑12个窗口,申报材料平均减少73份以上;从“省时”角度看,企业投资项目政府审批时间从18天减为10天,环评编制从40天减为3天,能评编制从10天减为1天,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从30天减为即办;从“省钱”角度看,仅环评、能评、水保三项制度性交易成本合计降低95%。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进“标准地”改革,持续出地,完善批后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不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发改委“一窗服务”改革,全覆盖高质量应用在线平台2.0版,率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最多跑一次”。

  为担当者担当让改革者有为

  中共诸暨市委诸暨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创新实干工作导向,建立“1+X”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营造了实干当先、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一、强化制度供给,将容错纠错要求清单化制度化。我们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施策,在《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履职担当容错免责办法》基础上,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等“X”个专项容错纠错办法,以清单形式“个性化”明确容错纠错的适用情形、政策边界和认定标准;在具体实施上严格规范程序、注重结果运用,通过组织部门客观评价、纪委监委科学定性、审计部门精准区分、信访部门辩证看待,对敢闯敢试、担责有为的干部给予公正评价,实行容错免责减责,把容错纠错导向体现到干部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上,体现到一个个具体案例当中;同步完善防错机制,形成了容错开道、防错在先、纠错堵漏的一体化制度“闭环”。

  二、聚焦制度落地,将容错纠错嵌入改革发展大局。坚持把容错纠错机制全面融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等重点工作中,做到同步谋划部署、同步实施推进。一是宽容改革失误,引导干部创新干。改革创新是容错诉求比较集中的领域,对干部突破常规的做法或探索性失误,组织上给予宽容激励。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我们对干部打破“信息孤岛”和审批“容缺受理”实施容错免责,鼓励干部“推动数据共享”、创新服务方式,在全省率先建起了畅通安全共享的大数据“中央厨房”,审批事项“容缺受理”全面落实,实现了群众办事“一证通办一生事”。二是卸下干事包袱,推动干部大胆干。在急难险重工作推进中,对干部的一时之过不“一票否决”,为公之失不“重打板子”,推动干部勇于攻坚、善作善成。三是消除担当顾虑,激励干部放手干。历史遗留问题是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我们坚持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消除干部理“旧账”的思想顾虑,推动干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啃下“硬骨头”。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无法办理房产证,抵押难、融资难问题凸显,我们对仅用于抵押贷款的中小企业权证办理实施容错免责,共为1339家中小企业发放权证,实现融资50多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三、凸显制度红利,容错纠错为改革发展装上“新引擎”。容错机制进一步激励了干部大胆改革创新、放手干事创业。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11名干部被免责处理,69名改革实绩突出干部被提拔重用,怕担责怕出错、不敢试不敢为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容错机制“一子落地满盘活”,以“最多跑一次”为龙头的各项改革全面落地,改革步伐迈得更大,改革当先成为诸暨发展的最强音,117个历史遗留问题和城中村改造等一批“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经济社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高水平建设雪亮工程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

  2016年9月,衢州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雪亮工程”建设示范城市。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综治办、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办、省委改革办等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牢牢把握改革强省工作导向,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以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推进各项工作,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提前3年完成中央、省定的四个100%的目标。去年12月18日,全国、全省现场会在衢州召开,“雪亮工程”建设成效得到了中央综治办和省内外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我们坚持高起点定位,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转型的新趋势,把“雪亮工程”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的大事来抓,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创新工程、提升平安建设水平的基础工程来抓。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成立工作专班实施项目化推进,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平安考核,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了以“雪亮工程”为支撑的社会治理基础工程体系框架。

  我们坚持高标准推进,按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要求,全方位、立体式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实现重点部位一览无余,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交通道路尽收眼底。我们着力在打破“信息孤岛”和提升智能化、集成化水平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城市数据大脑”,横向打通52个部门和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13个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纵向打通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指挥系统,切实做优市级、做强县区、做实乡村,实现数据联网共享,构建社会综合治理大联动体系。

  我们坚持高质量应用,筹备建立大数据发展局,全力做好大数据整合分析和应用。充分发挥“雪亮工程”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作用,通过大数据应用,实现精准布控、提前预警、有效处置。充分发挥“雪亮工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紧密结合乡镇“四个平台”、全科网格建设,强化数据分析应用,实行网上网下联动,有效防控各类公共安全风险。充分发挥“雪亮工程”在政府治理转型中的作用,实现数据集中共享,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信息基础和技术支撑,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以排头兵姿态更好落实改革强省导向,学习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四个平台”和“雪亮工程”建设,加大平台整合力度,建好用好“城市数据大脑”,真正让数据变成资源、变成效益、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率先探索“区域环评”“区域能评”制度

  最大程度释放“最多跑一次”改革红利

  中共义乌市委义乌市人民政府

  在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下,义乌市率先探索“区域环评”“区域能评”制度,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营商环境。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平均缩短36天,平均支出减少46%;去年1月至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8%,均居全省十七强县市第一。

  一、注重制度供给,抓好改革“顶层设计”。

  一是高起点谋划。坚持把环评能评等“多评合一”改革作为聚焦“供给侧”、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力举措,见事早、行动快,率先在全省启动编制全市区域节能评估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环评工作,编制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全覆盖推进。环评改革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园区的“全覆盖”。同时,在全市域推行“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的能评审查制度。目前已完成环评86个、能评85个,项目概算总投资540亿元。

  三是严标准管控。守牢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重污染项目负面清单,明确改革区域内空间准入、行业准入、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控制等标准,确保环境质量安全总体可控。围绕“十三五”能源消费强度、用能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等控制目标,确定了能耗负面清单严格管控。

  二、注重流程再造,显著提升改革获得感。

  一是突出“三减三优”,建立“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制度。实施“三减”审批,减部门前置,从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减要素前置,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前置办理改为承诺办理;减公众参与流程,将项目两次公示并为一次。推动“三优”提速,环评编制费用、编制时间、审批时间、验收时间分别减少80%、85%、93%和83%。

  二是实施“清单管理”,建立“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制度。开展区域节能评估,科学研判区域用能和能源双控形势,建立重点清单。清单内项目严格实施项目能评,推动审批提质提速。清单外项目全面推行承诺备案制。改革以来,实施清单内审批项目23个、清单外承诺备案项目62个,能评时间平均缩减15天、费用减少73%。

  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实施环评改革的同时,强化网格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全员培训制度,事中事后监管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环保信访数量同比下降42%。在实施能评改革的同时,建立能评承诺项目公示、督导和惩戒机制,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

  三、注重系统集成,健全改革促进机制。

  一是健全信用应用机制。结合国家级信用改革试点,建立大数据管理中心和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汇集全市52个政府部门、102家金融机构、40万法人和220万自然人1.1亿条信用数据库,实施失信企业联合惩戒。

  二是健全中介市场培育机制。打破区域行业部门限制,在规范中介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充分竞争。目前,共培育引进相关中介单位81家,为企业投资审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今年我们将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更多义乌示范。

  坚持使命担当加快融合发展

  在改革创新中做强做大党报集团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改革,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中央、省委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省委常委会先后两次研究部署浙报集团媒体融合改革,车俊书记多次作指示、提要求。在省委和省委宣传部坚强领导下,集团党委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融合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深入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效,得到了中宣部和省委充分肯定。集团所属浙江日报等主要媒体影响力位居同行前列,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世界媒体500强”。

  第一,把内容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互联网舆论引导新阵地。面对互联网兴起带来的媒体生态变革,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传播格局。在对传统媒体优化整合、办好精品党报及子报刊的同时,全力打造包括各类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300多个新媒体,形成核心圈、紧密圈和协同圈“三圈环流”立体传播矩阵,集聚互联网注册用户6.6亿,活跃用户5000多万,是用户规模最大的省级党报集团。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手机报融合而成的新型党报,实现组织重构、流程再造、全员融合,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传播,把网上网下统一起来,更加有力地服务省委中心工作,报道质量和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多次得到中宣部、省委领导表扬,6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大型主题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反响。我们大力创新方法手段,运用视频、音频、H5、动漫等技术丰富新闻阅读体验,去年制作新闻短视频近4000条,视频直播300多场,播放量超过13亿。其中,《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微视频、微音频总点击和播放量达6500多万次。

  第二,把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努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媒体。我们积极探索“数据驱动新闻、智能重构媒体”之路,自筹1.3亿元研发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化传播服务技术平台“媒立方”,为新闻采编、传播、评估提供了支撑保障,荣获全国“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我们大力引进互联网技术人才,技术队伍达到1100多人。积极承接浙江政务服务网整体运营工作,提升用户规模、用户体验,全力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投资10多亿元拓展大数据产业,省重点建设项目“富春云”互联网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已于近日落成。

  第三,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主动力,全面激发创业创新的强大活力。作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我们根据省委文化体制改革部署,较早开始探索采编、经营“两分开”和公司化改革,对经营、技术、后勤等单位进行转企改制,300多人转换事业身份,率先完成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实现了“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在传统报业经营整体下滑的情况下,集团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保持全国同行领先地位,为融合改革提供了资本、人才、机制保障。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