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魏敬先说温州“发绣外交”二三事
温州网讯 发绣本是个冷门艺术,因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温州被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才有机会随着温州对外开放的步伐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赞誉为“发绣外交”。作为一名亲历者、见证者,能够通过艺术创作为温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相信,在各方重视和支持下,温州发绣在新时代将实现新的发展。
人物名片
魏敬先,1937年出生于江苏沛县,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分配至温州工作。上世纪70年代开始钻研用头发丝绣制现代人物肖像,曾为世界多国元首制作发绣肖像并作为国礼赠送,被称为“发绣外交家”,他的发绣作品被誉为“东方一绝”。曾任温州大学美术系教授、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画笔到绣针
1963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温州瓯绣厂搞美术设计。工作中,我发现身边的同事会画的不会绣,会绣的不会画,导致画绣脱节,技术上难以拓展。加上受当时“极左思潮”冲击,工艺美术被作为“四旧”打得一蹶不振。
这种情况下,拿惯画笔的我试着拿起绣针,尝试自画自绣。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开始了现代人物肖像绣的研究和实践,在缎面上创作了《孙中山》《爱因斯坦》等第一批人像发绣作品,在参加全国性展览时均获好评,绣作《白石老人》还获得1983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优秀创作大奖。
所谓发绣,就是以人的发丝为原料,用绘画的原理在缎底上绣制的特种工艺品。据史料记载,明代夏明远以头发代丝线,绣出《滕王阁》等作品。和普通丝线绣相比,发绣是利用发丝的天然色泽来表现,形象逼真而富有立体感,又能经久保存,独具艺术特色。
过去发绣的题材多为花鸟、山水等,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绘画艺术,在针法运用、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就是着重用针脚的疏密、粗细、长短、深浅来塑造现代人物肖像。这些探索,开拓了发绣的新领域,也逐步打响了温州发绣的牌子。1991年,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2年更名为温州市发绣研究所,编者注。)在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成立,为温州发绣艺术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绣外交”见证开放步伐
“发绣外交”这个词,我记得最早是1992年6月间,在市区华侨饭店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孔祥有同志提出来的,后来就传开了。这年9月26日,《温州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温州的“发绣外交”》的长篇报道。
其由来,则要从我给苏联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绣肖像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丝绸进口总公司准备在莫斯科举办中国丝绸服装博览会,拟制作一幅戈尔巴乔夫的绣像摆放在会场中央。这件事后来通过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委托给了我。1989年2月接受任务后,我立即着手创作,用4个多月时间绣制完成。当年9月,这幅肖像绣在苏联展出,随后被赠送给前去观展的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出乎意料的是,戈尔巴乔夫本人看到绣像后十分高兴,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亲笔信,称赞道:“看了您别开生面的艺术作品,对中国美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勤勉精神的叹服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你的作品鲜明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苏联的友善感情……”1990年1月,这封信由苏联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亲手交到了我手中。
自那以后,我绣的发绣肖像频频成为馈赠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也一次次走出国门进行展览展示。1989年11月,正值温州与石卷结尾友好城市五周年之际,时任市委副书记张友余率经贸代表团访问日本,我带着部分人像绣作品随团展出并现场表演发绣,向日本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1993年4月,首届中国文化艺术节在阿姆斯特丹开幕,我为荷兰女王贝娅绣制的发绣人像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之一,这件作品后来由温州旅荷侨领赠送给女王本人。2000年10月,经联合国文化委员会批准,我和弟子共同制作的18幅世界名人发绣肖像作品在联合国总部入口处大厅展出,吸引了包括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金永健在内的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大家说得最多的话是“Wonderful”(英文单词,意为“精彩”“极好”,编者注。)……伴随着温州对外开放的步伐,我们就这样用发丝和绣针,不断实现着“让发绣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温州”的目标。
与发绣有关的难忘记忆
除了绣制作为国礼的世界名人肖像,这些年来,我也绣了不少国内的名人,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给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绣像的经历。这个想法,其实在我心里由来已久,几经酝酿,我选定了杨绍明1989年为小平同志拍摄的一幅半身照,从1992年6月开始创作。从头发到眼球,用转发绣密绣满;绣面部时,用极细极浅淡的发丝,用最短的针脚顺其肌理来运针;处理额部和鼻尖的高光,则一针不绣,以黑衬白来体现深浅层次的变化……我把对小平同志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贯穿于一针一线中,尽力刻画他慈祥而又坚毅的气质。绣好后,正值党的十四大即将召开,便作为学校200多名党员的心意,交托十四大代表、孔祥有书记带往北京,请丁关根同志送给小平同志。这年11月,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邓楠同志来温考察,孔祥有书记拿出绣像的照片向她了解此事。邓楠一看便说:“这幅发绣已送到我家,我爸爸看了以后很高兴,他说‘很精美’。”听到这个消息,能得到敬爱的小平同志的赞许,让我倍受鼓舞。
还有件往事,和金温铁路“催生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那是1990年五六月间,市委刘锡荣书记亲自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南先生的母亲绣一幅肖像,最好采用本人的头发。确定了适合作绣稿的照片,找到了老人生前梳发时散落并被无意中留存下来的一小团灰白色头发后,我开始穿针引线、加紧创作。那年秋天,刘锡荣书记率团访问香港,专程将绣像送到南怀瑾先生家中。我听在场者转述,看到栩栩如生的绣像、听说部分是用南太夫人本人的发丝绣制而成时,年逾古稀的南怀瑾先生跪地叩拜、掩面而泣,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这次拜访后,早有心愿促成金温铁路诞生的南老就派他的学生投入建铁路的前期工作。我至今还记得南老写给我的感谢信上的一句话:艺绝工精,洵为一代艺林杰作,迥非世俗价值可论其珍重者。2015年,感念南老对家乡的盛惠,趁着自己身体状况还允许,我动手绣了一幅南老的发绣肖像,至今珍藏在我的个人发绣艺术馆里。
这些年我亲手带过十多个学生,其中四个现在发绣研究所。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审美有很大关系,也离不开从业者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温州的发绣人像要继续红火,就需要年轻一代辛勤耕耘,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续写“发绣外交”的传奇故事。
来源:温州日报
魏敬先口述潘秀慧整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