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垟菱角的“死”“生”故事

2018-06-26 14:36:00

  金国诚

  今天,我想讲讲瓯海三垟湿地的菱角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的故事。

三垟农民在采摘菱角。温州日报资料照片▲

  菱角,俗称黄菱、老菱或水菱,是一种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我们瓯海的三垟、白象等乡镇,河道纵横,水质肥沃,是种植菱角的好地方。相传2000多年前,温州就已经开始种菱。特别是三垟,是菱角生产的重点产区,村民有丰富的植菱经验,素有“菱乡”之称。

  据我所知,温州菱角一般是惊蛰前后(三月上旬)在水田里催芽,清明边转到河边浅滩处催苗,芒种至夏至(六月上中旬)再转到深水河里种植。每年九月上旬开始采摘菱角,此后每隔10来天采摘一批,采摘期有两个多月。菱角的种植面积以“盂”为单位,每“盂”约有7~8亩河面,年产菱角可达三四千公斤。

  菱角既可作粮食的代用品,也可加工成菱粉,或烹为菜肴,如菱肉拌鲜猪肉炒韭菜,是市民们喜吃的佳肴。对群众来说,菱角是世界上最卫生的食品之一:一,它必须生长在最洁净的河水中,才能成活长大;菱肉有坚硬的外壳保护,十分卫生。而且,菱肉营养丰富,含有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而对农村来说,水面种菱,不仅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菱藤有很强的吸污能力,对净化河水、美化环境有很大的作用。采菱以后,菱藤腐烂在河底,又是顶呱呱的有机肥,实属一举多得。

  大家可能不知道,三垟菱角还是一张名扬市内外的“金名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垟公社的宪一大队就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曾有81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前去参观,吃过三垟的菱角之后,就连连称赞。多年来,在外温州人也喜欢将煮熟后晒干的喷香菱肉干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一解思乡之情。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前前后后十余年中,三垟的菱角却惨遭不测。由于温瑞塘河河水严重恶化,使发芽生长的菱藤活活烂死在河中,农民投入的菱种、毛竹、绳索、治虫药、劳力全部报废,颗粒无收。有泪无处弹的菱农期待三垟河水有朝一日能变清,让菱角这个世代流传下来的致富门路重现生机。

  1997年,温州发出了治水建绿的动员令。2008年,第二轮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启动。近几年来,我市更是上下一心,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探索推出了“河长制”等有用的机制和办法,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具体到三垟周边的河网,之所以这几年水质会发生根本性好转,就与这些努力分不开:一是做好河岸驳坎,竹篱作栏,培上新土,修复了河岸生态;二是挖净河泥,清洁了河道;三是实行河长制,使河道管理纳入正常轨道。因此,最近十多年来,三垟的菱角重现生机,才有菱角采摘季节,市民到三垟湿地游玩时看到的满园尽飘菱角香的场景。

  回顾历史,三垟并不是温州生长菱角唯一的地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垟的村民曾在市区的南塘河及三溪河、梧埏河、白象河种过菱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到乐清、七都、灵昆、永强、瑞安、平阳等地种过菱角。不过,那时候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有些地方因易受台风洪水而影响产量,有些地方则因河道过浅储水有限而影响菱角生长,推广效果不是很好。如今,随着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管理的完善,严格控制了水闸的管理,河水涨落十分稳定。加上如今公路运输便捷,河道基本上没有了运输用途,这些变化对菱角生长来说都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认为,现在如在我市农村河道大面积种植菱角,是有广阔天地的,也是一条农民增收的黄金大道。

  最后说说我和三垟菱角的不解之缘。我是《温州日报》(以前叫《浙南大众报》)的一名通讯员,人生第一篇见报的文章,就是发表于1962年9月23日的《浙南大众报》一条100多字的消息:《温州特产——黄菱成熟了》。令我想不到的是,这篇稿子发出来后,来自温州市区大南门的农副产品批发商马上到三垟采购菱角,一时间竟弄得供不应求。第二年,三垟的村民就扩大了菱角的种植面积。这使我深刻体会到党报的威力。从1962年开始至今,我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了1300多篇稿件,其中写菱角的就有30多篇,如2000年8月31日刊登的《南西垟菱角上市》,2005年9月21日刊登的《三垟菱角,七都结果》,2008年12月2日刊登的《临近“大雪”时节菱角竟然飘香》,2009年9月2日刊登的《喷香炒菱角》,2010年9月8日刊登的《塘河整治水变清,菱角种植增至近千亩,三垟湿地菱角飘香》等,和《温州日报》一起,为三垟菱角的再现生机和美名远扬鼓与呼。

  三垟菱角虽然只是农村里的一种普通作物,它的身上却折射着40年来温州改革开放的历程,它亲历了粗放式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以致从“生”到“死”;它也见证了温州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果,最终从“死”到“生”。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