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以市场思维激活红色资源

温州网 2018-08-03 09:49:52

  温州网讯 说到“遵义会议”,即便对这个历史事件不了解,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名词。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正是遵义会议特有的历史意义,今天,会议旧址也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百姓了解中国革命、回顾红色历史的“朝圣”之地。

  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执掌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馆主”,是温州人陈松。

  在一个被布置成遵义会议“旧模样”的会议室里,陈松讲述了和纪念馆之间的不解之缘。

  “红军街”的故事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后门,有一条“红军街”,176间店面形成的商业街,以销售贵州和遵义当地名优土特产为主。与其它商业街区不同的是,这里有邓小平居住旧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红军书屋等等红色元素,加上街道两旁圆盘灯、红军长征途经地照片,一并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这条红色商业第一街,正是陈松的杰作!

  陈松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198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遵义工作,在当地电视台从普通记者一直干到了副台长。2006年,调任遵义会议纪念馆出任馆长。

  此时,伴随国内旅游热的到来,遵义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其独特性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人数攀升,直接体现在门票上,当初门票核定为每张40元,一年下来,就是1200万元的收入。

  这种以馆养馆的运作模式,可以让陈松成为一个轻松的“掌门人”。但是,陈松却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化”了。这个“复杂化”的工程,就是红军街的建设。

  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陈松以纪念馆的门票收益权为质押,获得了银行7000万元的贷款,拿着这笔钱,盘活了和纪念馆一墙之隔、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的老街,翻修和新建了16000多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依托纪念馆的客流优势,形成步行街并将店面转租出去。

  2007年11月9日,由张爱萍将军题字的“红军街”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营业。以此为基础,当地成立了以挖掘红色资源为主体的红旅集团,陈松出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他的视野也从红军街慢慢扩展到了红色基地建设、红色培训学校的建立,而纪念馆也最终实现“产业反哺事业”的构想,并彻底免除了门票。

  如今,纪念馆不断布点并扩张陈列馆,搞文物的征集、研究,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每一个困难,都在红色资源市场化的运作过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陈松说,在贵州各地,也包括遵义,温州人建市场,搞商业街,做得风生水起,他们借助不同的资源。而自己在这个岗位上拥有的是稀缺的红色资源,这种资源一旦和温州人的操作理念和操作模式相结合,必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成效:“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由此特别可以说明,我确实是一个温州人。”陈松笑着说。

   “行走”的纪念馆

  这样的“资源观”在陈松的脑中挥之不去,遵义会议纪念馆在他看来,就是一口不竭的泉眼。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1955年10月对外开放;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底,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手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为革命纪念地唯一的题词;2008年5月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

  所有这些优势,如何利用大有天地。陈松说,在做了全盘评估后,他的思路首先是想让纪念馆变成一个“活体”,更高远目标就是:走出去,让全国人民都能亲身感受遵义会议。

  “纪念馆全年365天开放,平均每天有上万人参观,但毕竟覆盖面有限。”陈松说,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必须要让遵义会议“动起来”。

  如今,陈松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2016年,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始举办“长征与遵义会议”主题展览全国巡展活动。至今,已在上海、浙江、福建等省份举办19场次的巡展,超过200万人观展。巡展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红军长征在贵州和遵义会议两段历史,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长征与遵义会议”,主要展示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史实;“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则主要反映今天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最新成就。

  为了获得良好的展陈效果,巡展不仅穿插了具体的历史小故事,增强展览的可读性,还运用平面展示、模型展示,以及特别制作的遵义会议复原场景、红军过雪山草地等5套视频,强化观众参观的“带入感”。

  同时,巡展结合展出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与长征和遵义会议的联系等情况,寻找“地域契合点”。在上海市的展览中,增加了“开天辟地·伟大序曲”篇章和“参加遵义会议的上海籍领导人”板块。在浙江大学的展览中,展出了浙江大学80年前到遵义的西迁办学史。陈松说,“行进中的遵义会议”每到一处,都留下了当地群众追寻“红色足迹”的感人故事,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开门效应”。

  除了走出去的传播,陈松还把纪念馆开到了网上。打开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门户网站,内容包括了“事件简介”“事件经过”“图片档案”“历史资料”“回忆怀念”“评论研究”“参观留言”等不同板块,仅仅“祭奠记录”里,就有200多万的观众献花、留言,缅怀先驱,点赞遵义。

  陈松介绍,盘活遵义会议的红色资源,不只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向外界宣传遵义会议的精神实质,弘扬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如今,这个梦想已经成真。

  文化支撑的不倒精神

  去掉了董事长、总经理这些带有浓厚经济色彩的头衔后,如今的陈松回归本位,真正转身成为学者和文化人,并有相对宽裕的时间去精心、静心研究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一本本关于遵义会议的专著出自他的笔端,《中国革命在这里大转折》《走进遵义会议会址》等著作,正是以他对遵义会议的认知,才会以会议精神为毋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视角,才会有结合现实的思想升华。

  陈松说,对遵义会议的研究,从1955年开始至今,所有史料留存比较完整,每一个馆长、包括他自己,都将这种研究当成了事业。如今,纪念馆的研究中心里有4个研究员,七八个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还有50多个专职解说员。尤其是解说员,会不定期和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的解说员交流,让每个解说员都拥有比较完整的红色阅历。所有这些力量,都在向人们解读、展示遵义会议的精神内涵。

  和前人不同的是,陈松通过对资源更加充分的利用,探索并走出一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条路也博取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虽然不再担任红旅集团的领导,但在陈松看来,这种资源利用,应当在注入文化基因后,朝着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努力。这样的设想,促成了陈松的另外一个梦想:建立红色学院,吸引各地学员,带动遵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培训学院一旦建立,必定会形成一条吃住游的产业链,这就是红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把遵义会议纪念馆做成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纪念馆,是我工作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陈松说。

  陈松告诉记者,遵义会议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是在注入新的要素后,开始作用于今天。而这,正是遵义会议留给新时期的新课题。

  兼具“馆长”和“温州人”的双重身份,陈松虽然离开温州几十年,但他对温州的关注始终如一。在当地投资的温州人,也把他当成良师益友。而和温州人的接触过程,留给陈松的印象是,走南闯北的温州人精神中,不乏遵义会议的精神元素:实事求是坚守自己的产业,依靠自己的能力闯荡四方,组建商帮的团结互助,一条路走到底的坚定不移,敢为人先不胜不归等等。

  但他同时也感觉到,“现在温州人不缺钱,而是缺少文化对商业行为的支持,缺少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去构筑新的温州人精神。因此,文化的复苏,对温州来说,意义尤为深远。”陈松说。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采访组

  记者:陆剑于沙默林春芹

  摄影:杨冰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