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荣回忆温州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岁月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应《温州日报》之约,温州原市委书记、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同志欣然提笔,撰写了近万字的回忆文章,深切怀念改革开放初期,袁芳烈、郑嘉顺、卢声亮、董朝才等老领导以及他本人,与温州干部群众一道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努力发展的奋斗岁月。面对新时代赋予温州的新使命、新要求,这位将最年富力强的岁月献给温州的改革者,这位“温州模式”的推动者,这位始终深深牵挂温州这片土地和一方百姓的长者,向我们提出了“抓住机遇、提振信心、创新实干,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和模范生”的殷切期待。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深切怀念改革开放初期与温州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岁月,也深切怀念袁芳烈、郑嘉顺、卢声亮、董朝才四位老领导,在温工作十年期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坚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和公而忘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奋力投身温州改革开放大潮造福温州人民的优秀品行。
从创立永嘉燎原社到最初的农村市场化改革,温州人民将当年打天下的革命精神化作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壮举,难能可贵
198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成立新的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兼省农委主任袁芳烈(山东人,南下进浙老干部)率省委地市合并工作组进驻温州。工作组中有几位省农委干部,我是其中之一。合并工作很顺利,短短几个月,所有地市党政部门均合并办公,各部门、各县区干部人事也作了调整。同年12月,合并工作结束,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袁芳烈同志任中共温州市委第一书记,原温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郑嘉顺同志任书记、代市长。我作为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经常有机会在他们身边学习工作。对我这个39年前孕育在温州的后来人,市委市政府所有老领导老同志都关爱有加,谆谆教导,全力支持。
袁芳烈同志作为一名省委常委、副省长到地级市任书记,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温州作为备战前线,国家投资建设较少,国营企业和大的集体企业也极少,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仅1亿多元,连发工资都不够。但是,袁芳烈同志欣然受命,扑下身子,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组织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的文件,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改革开放,走切合温州实际的创新致富之路。
郑嘉顺同志14岁就在地下党省委机关工作,后在浙南特委和浙南游击纵队战斗过,曾任中共瑞安市委书记。1978年12月9日,温州地委召开全区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会,认真学习当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工作实际,讨论真理标准和思想认识问题,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这些都为温州地市合并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开了好头。
1979年1月8日,温州市开辟了11个粮油市场,允许农民和完成粮油征购任务的生产队出售多余的粮食和食油,允许缺粮缺油的农民、职工、居民在粮油市场上购买。1979年9月15日,浙江省政府(当时还称革委会)决定开放温州市农副产品市场,允许三类农副产品上市交易。1980年9月27日,《浙南日报》(《温州日报》前身。编者注)以《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苦恼》为题,对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发起讨论,旨在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个讨论持续了4个月,收到很好效果。1980年10月,温州全区农村深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意见》,一些地方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地下走到地上。此举,使百万农民从人均三分地和为挣工分吃饭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务农和自由选择各种职业发家致富的权利。
到北京工作后,我曾去拜望有“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之称的杜润生先生。他明确告诉我,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首先是在浙江温州永嘉县20世纪50年代搞起来的。为此,当时的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同志被打成右派分子,县委燎原社工作队队长戴洁天同志被戴上了“右派分子”和“反革命”两顶帽子。李云河同志已病逝。2015年11月的一天,我和老伴詹黛薇专程去拜望戴洁天同志及老伴陈小梅同志。见两位尚健,由衷欣慰,见到墙上挂着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会见时的合影照片,甚为感慨。同时更感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紧跟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红十三军、中共浙南特委、红军挺进师、浙南游击纵队闹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共浙南特委书记、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龙跃指挥下,依靠本地武装力量解放浙南大地,再到改革开放初期在温州地委行署、温州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温州人民将当年打天下的革命精神化作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壮举,难能可贵!
温州改革开放初期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与当时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先走一步、主政者“外部有议论,内部不争论”的思想分不开
在邓小平理论和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勤劳智慧的温州人民在自由择业的大潮中各显神通。在温州城乡,一家一户、前店后厂的家庭工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到1982年,温州全市已有专业户、重点户13万户,从业人员四十万。而且,胆大敢闯的温州人,在国家开放国门之际,大批走出国门,涌向世界各地。仅欧洲的法国、意大利、荷兰三国就有30多万温州人。所以,温州改革开放初期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是与当时温州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勇于先走一步分不开的。
1980年,东屿电厂2.5万千瓦发电机组扩建工程全面铺开;1981年7月,温州至洞头海缆工程竣工;同年12月,瓯江大桥破土动工,这是我省当时最长的公路桥,全长839米,投用后从此结束“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的历史……温州发展形势喜人。1982年9月,袁芳烈书记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2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国家工商部门将十种“投机倒把”活动列为打击对象。当时,温州不少民营企业主、个体户、购销员被“点名”抓了起来,最有名的是乐清柳市“八大王”。其结果是,许多兴办不久的企业、市场关门,广大务工农民和城镇居民失业,社会治安开始混乱。温州市区甚至连发恶性刑事案件,社会反应十分强烈。
在这关键时刻,袁芳烈同志和郑嘉顺同志组织全市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讲话,明确方向,坚定信心,给大家以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年12月16日至1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200多名代表。会议宣传党的十二大精神,表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促进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而作出贡献的农村各业能人,并宣布了允许“两户”雇用少数学徒、长途运销等十条政策措施。这次大会在温州全市乃至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稳定了改革开放的大局。在袁芳烈书记亲自调研并做通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工作后,在中央﹝1984﹞1号文件下达不久,市有关部门经过复议,宣布“八大王”无罪释放,恢复名誉,并如数归还被收缴的财产。此举激起温州全市上下一片欢呼。
1983年4月,郑嘉顺市长调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温州苍南县委书记卢声亮同志由于在苍南两年改革开放中的出色表现,破格提拔重用,接任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我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做他的助手。卢声亮同志是苍南人,1947年入党,是浙南游击纵队老同志,曾在温州首任专员、革命老前辈郑海啸伯伯身边工作过,后两次交流到丽水地区工作,有在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业多岗位工作经历,熟悉经济工作。他支持袁芳烈同志工作,两人志同道合,合作很好。
如今回想,正因为温州党政主要领导顺应历史潮流,抱着“外部有议论,内部不争论”的思想,认识统一,步调一致,这点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关键。如当时国家工商管理部门规定,购销员“买卖合同”也是投机倒把十种表现之一,要予以打击。但是,打击了购销员,千万家家庭工业户就要全部停业。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工业资本是商业资本转化而来,没有流通就没有生产”的理论,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保护了一批购销员。到1986年底,全市已发展了十万购销员大军,遍布全国。后来,这些腰缠万贯全国跑的购销员才逐步被温州伸向全国的固定购销网络取代。
1984年1月,中央1号文件下达,各省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农村如何发展商品经济生产。会上传达了万里副总理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浙江温州苍南县是人多地少的贫困山区,几年来家家户户利用工厂腈纶边角材料,发展再生纺织业,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对温州农村改革的肯定,给了全市干部群众极大鼓舞,进一步解除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明确了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发展商品生产。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了“温州模式”的横空出世
1984年4月23日,经报批,苍南县龙港镇成立。尔后,探索农民集资建设小城镇改革试点,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开展争做“富民书记”活动,号召全市农村区、社(乡)、大队(村)三级书记树立改革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活动。
在城市和较大城镇,除了家庭工业外,还兴办了一批街道企业,包括安排城市待业青年的“小集体”企业。他们自愿组合,自己集资,自己经营,按劳分配,自负盈亏,有别于当时的二轻“大集体”企业,机制非常灵活。1985年,仅鹿城区就有这样的企业1394家,职工3万多人。此后,鹿城区还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服装、鞋革、打火机、眼镜等几个主导产业。在个体、私营、街道、“小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营企业、“大集体”企业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执行政企分开、向企业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等,使国营、“大集体”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出现了东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温州为我国沿海十四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对温州来说是个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温州市制定了《关于温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规划》,并于这年7月28日召开经济振兴恳谈会,全国24个省(自治区、市)的260多名温籍学者、专家、科技工作者应邀参加会议,发出《温籍各界人士都要为家乡建设尽力的倡议书》。同年9月25日,温州人民盼望已久的瓯江大桥建成通车,市委书记袁芳烈在通车典礼致词中号召温州广大干部群众弘扬“大桥”精神,投入改革开放,为迎接温州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10月,温州市与日本石卷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双方市长进行互访,加强了两地交流,也促进了温州旅日华侨对家乡的了解和支持。
1985年3月2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补充规定》,提出对小型国营企业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十六字方针。随后,市政府颁发《温州市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试行办法》。3月27日,市政府颁发《关于建立和发展民办科技开发机构若干规定》。这些改革在当时相当超前。这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授奖大会,近千名知识分子代表参会。会议要求进一步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意义,促进知识人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袁芳烈、卢声亮两位同志还团结全市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群策群力,推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如采取提高初装费的办法引进当时最先进的1.6万门日产程控电话,比省内任何地区开通都早。又如采取认购“三元劵”及海内外各知名乡贤侨民自愿捐款建设教学楼、礼堂、宿舍楼等办法集资办学,建成了温州大学。
由于温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开放,到1985年,在温州沿海平原地区,已涌现出十多个小商品生产基地。包括乐清的柳市低压电器市场、虹桥综合农贸市场,永嘉的桥头纽扣市场、瓯北阀门市场,苍南的宜山再生纺织品产销基地、金乡徽章标牌产销基地、钱库综合商品市场,瑞安的塘下塑料编织袋市场、仙降塑革鞋市场,平阳的兔毛市场、萧江编织袋市场等。一时间,全国各地来学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一文,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横空出世的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广大农村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
1985年12月,温州改革开放的领头人袁芳烈同志奉令调浙江省委政法委任书记(后任省高院院长)。袁芳烈同志带着满腔感情和深深眷恋离开了他倾注了四年半心血的温州大地和共同奋斗的广大干部群众。
之后,金华市委书记董朝才任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同志在金华市委书记岗位上工作很出色,勇于改革创新,对温州市的改革发展也很认同支持。董朝才同志来了,卢声亮同志对他工作十分支持。董朝才同志对市政府工作也很放手支持,主要精力抓重大改革开放工作,如深化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至1985年,由于家庭手工业在资金、设备、人力等方面力量有限,已不能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于是采取合作经营的形式,开始强强联合。温州在“小商品、大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的鼓励和指导。
正当温州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之时,1985年冬,情势突变:金温铁路由于资金不落实,中央未批准而被迫暂停下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温州基础设施还不具备,国务院批复要温州暂缓动工。这两条消息对温州干部群众震动很大。
针对当时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暂缓动工的命令,温州市委、市政府不等不要,自费上马建设。经省政府支持同意,牌子改挂为“温州出口工业区”,方针是“外靠华侨,内靠能人”。市委市政府让我带队,和市委常委、龙湾区委书记孙成堪同志以及市、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广东、福建的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学习。一路上我们边看边问,并收集他们有关优惠政策等文件。回到温州后,经过归纳选优整理,搞了一份龙湾出口工业区的优惠政策文件,报市委市政府集体研究后以市政府名义发出,引来了众多温州华侨和本地企业申请在龙湾出口工业区落户建厂。虽然因为超出权限问题,国务院后来发文撤销了温州市政府的这份文件,但此时已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中外企业在龙湾出口工业区建厂,有的甚至已开工生产。这就为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温州的改革开放并非没有波折,但正如李瑞环同志所言,对一个新生孩子,不要急于起名字,主要看今后成长表现
1985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温州修建民用机场。1986年7月,机场开始施工。1987年1月,卢声亮市长因积劳成疾,患重病急送杭州手术。根据组织安排,在卢市长治疗休养期间,由我主持市政府日常工作。为让市委和温州人民放心、让卢声亮市长安心养病,市政府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千方百计解决机场建设资金不到位等具体困难,争取机场如期竣工,给温州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1988年5月,温州市人大换届,卢声亮同志任温州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我接任市长。同年12月,我当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工作上,我作为市长仍主动向卢声亮同志和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
温州的改革开放并非没有波折。1985年夏,全国首例大规模民间金融诈骗活动以“抬会”形式在温州乐清滋生、爆发,愈演愈烈,波及全市各县区。这严重影响了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扰乱了社会治安,引起中央、省、市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终于在1989年11月30日依法判决处理。但是,教训很深。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建设共产主义,需要物质极大丰富觉悟极大提高,两者缺一不可。的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必须两手抓紧,同步发展。市场经济给每个人开辟了靠勤劳和智慧去致富的自由天地,但切不忘要坚守爱国、善良、守法、诚信、敬业等道德底线。
1990年1月,市委书记董朝才调任浙江省体改委主任,我接任市委书记。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文宪赴温州接任市长。这年3月,克服了施工技术要求高、资金紧等困难,在建设单位和温州各方的齐心协力下,经四年苦战,温州机场终于建成通航并荣获“鲁班奖”。温州机场首航机长是温州人,能为家乡通航驾驶第一班飞机,他说自己无比兴奋自豪。温州机场通航后,中央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来温视察指导工作明显增多。1991年5月14日至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来温州考察。为了打消温州干部群众在发展方向道路“姓资姓社”争论上的顾虑,他风趣幽默地说,对一个新生孩子,不要急于起名字,主要看今后成长表现。
1991年6月,我奉令调浙江省纪委任书记,依依不舍离开了温州这块有着悠久光荣壮烈革命历史传统和早期勇于开拓谱写改革开放史诗的热土。
1992年2月底,《邓小平在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下发。温州各地群众放鞭炮欢庆第二次改革浪潮的到来。各级党委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更坚定了温州的发展实践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信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温州“姓社不姓资!”从此基本上无人再公开在报刊、文章、会议、课堂上对温州所谓“姓资姓社”“资本主义看温州”的论调说三道四。
同时,中央和省里对温州各项建设事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金丽温上千万人民企盼多年的金温铁路在爱国爱乡的温州乐清人、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催生下,经中央和省批准,在1992年12月18日开工,1997年8月8日竣工通车,并促成了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建成。深信不久的将来,广福铁路通车,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中国东南沿海铁路大动脉将得以实现。针对广大人民多年来水不够、水不净的“吃水难”问题,温州在全国首次采取省、市两级股份制办法募集工程所需资金43亿元,于1996年开工,历经两年,建成了18亿立方米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解决了温州吃水、灌溉、发电、航运、抗洪等问题,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自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定“个体、私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温州“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特色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学习取经赶超的法宝。
对改革者最好的怀念和告慰,就是弘扬他们的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邓小平南巡讲话26年来,温州历届党委政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创业进取,取得了可喜成就。温州现已有正泰集团、华峰氨纶等一大批以高科技、新能源、环保为导向的知名大企业。同时,温州需要继续探索,追求新的突破。如同当年义乌市委书记谢高华同志率团到温州学习取经一样,温州也急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向一切先进地区和企事业学习,博览众长,为我所用。
如今温州的海陆空交通、信息通讯、能源、供水等投资硬环境比改革开放初期好了许多,但现在的中外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投资的软环境。发达的市场经济就是人财物的自由大流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最多跑一次”口号已震动全国。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并迈向生物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只要占领科技高地,就能居高临下、无往不胜。温州进入全球化行列条件很好,几十万侨胞、上百万在外地的精英能人都是爱国爱乡的。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大力弘扬温州人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温州模式”,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模范生,抓住机遇、提振信心、创新实干,早日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凤凰涅槃!
光阴似箭。如今,袁芳烈、卢声亮、董朝才三位老领导已驾鹤西去,最年长的郑嘉顺老人至今住院多年未醒。对改革者最好的怀念和告慰,就是弘扬他们的精神,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行进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在温州工作十年,有幸得到了广大干部军民的关爱、指导和支持。谨此,通过贵报向温州广大干部军民致以衷心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来源:温州日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