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网络媒体走进瑞安 探寻诚信之城里的“信用因子”
温州网8月7日讯(记者陈克力潘涌燚实习记者潘君玮摄影吴克杉)名不见经传的朱岙底村,如何摇身变为远近闻名的百万销量“扫把村”?一家炼乳厂缘何从一吨白糖要现钱到如今一个电话可提3000万货物?其中的奥秘,便是“信用”二字。
8月7日,由新华网、中新网、浙江在线、今日头条等1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和门户网站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温州瑞安,探寻“信用因子”,挖掘诚信故事。
马屿:整村授信让农民“路子”更活
在马屿镇朱岙底村采访点,该村村支书潘承浩讲述了“扫把村”蝶变的故事。
朱岙底村做扫帚的历史已有几百年。除了青壮年外出务工外,这里大部分村民都从事扫帚制作。但由于原材料和销路等问题,扫帚产业未能做大。
朱岙底村的命运,在2016年发生不小的变化。这一年,瑞安农商银行通过马屿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向朱岙底村进行整村授信。这意味着村民可通过自己的信用来“换钱”,这也打破了朱岙底村的发展壁垒。
以原材料因素为例,朱岙底村的扫帚制作需要大量毛竹,温州本地的毛竹价格较高且量少,但从江西等地采购便宜原材料,则需要10多万元的成本投入。因向银行贷款手续繁多,且要进行多人担保,不少村民纷纷选择放弃。
但进行整村授信后,村民只需提交意向书和部分身份及关系证明,就可以低利息贷款10多万元。
这样一来,朱岙底村村民们的“路子”活了。相比以往的小打小闹,如今朱岙底村每年销出的扫帚有100多万把,村民户均年收入可达10到15万元。整村授信让农民活了“路子”,农民也用守信还款来反馈:这些年来,朱岙底村没有一笔不良贷款。
马屿镇副镇长郑永卓介绍,在马屿镇,像朱岙底村这样获得整村授信的村还有94个,总额度为8亿多元。村民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信用带来的福利。
百强乳业:从3000元白糖要现钱到不签合同拿3000万奶粉
一罐罐印着“雕牌”字样的炼乳,相信是不少温州人童年甜蜜的舌尖记忆。活动中,采访团一行走进“中华老字号”——浙江百强乳业有限公司,寻觅其中的诚信故事。1996年,百强乳业前身,也就是百好乳业曾陷入经营困境。彼时,百好乳业资金紧张,员工工资连续6个月无法发放。雪上加霜的是,还拖欠了一吨价值3000多元的白糖原料费。
在此情况下,百强乳业启动改制计划。但每每开员工大会时,情绪激动的员工们对着厂里领导就是一顿痛骂。
百强乳业如今的董事长王仲达,当时在百好乳业担任技术副厂长。他深知,推进改制才能救起厂子。为了安抚工人情绪,王仲达向工人们保证,再给一个月的时间处理厂里问题,如果到时候再发不出钱,就自掏腰包为工人们发工资。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过去了,但工厂仍深陷泥沼。王仲达为了兑现承诺,向母亲借了5万多元,给工人们发了工资。也许是被王仲达信守承诺的行为所打动,工人们不再吵闹,而是集中精力搞生产,改制后的百强乳业渐渐扭亏为盈。
同样让王仲达对诚信二字深有感触的,是那厂里曾拖欠的一吨白糖的货款——以往,和该白糖供应商的往来,采取的都是“先货后款”的形式,但那一次拖欠货款后,厂里向该供应商再次购买一吨白糖时,对方却要求拿现钱进行交易,“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易,一次失信,就很难挽回。”
掌管百强乳业后,王仲达便把“诚信”二字刻在心头,百强乳业也因此抗住了多次质量考验。目前,百强乳业获得了温州市2007年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瑞安市2005-2006年度纳税信用等级AA级、瑞安市2007年度诚信民营企业、2012年度诚信民营企业、温州市食品安全信用先进单位、第十一届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
圆桌会:各方媒体点赞瑞安信用体系建设
为深入了解瑞安信用体系建设,采风团一行与瑞安市副市长陈良及瑞安市人民法院、瑞安市文明办、瑞安市经信局等多家单位开展“圆桌会”,共同探讨“瑞安诚信经验”。
新华网记者蔡庆珍认为,瑞安在信用建设方面的诸多工作上,踏在实处,值得点赞。他说,瑞安创建省级信用市建设,有明确目标,有具体平台,有完善机制,有实施主体。通过走访了解,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信用瑞安建设多点开花,瑞安信用建设可圈可点。
中新网记者陈思思也谈了自己的走访感想。她说,在第十七个“8·8诚信日”到来之际,跟随全国网媒来到瑞安市进行“信用温州”的主题采访,能够感受到瑞安市以省级信用市创建为契机,为打响“信用瑞安”品牌,做足了基本功。通过多地走访,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信用建设的生动案例,切实地为打造“信用温州”贡献了瑞安力量。
第一财经记者杨涛则为瑞安在创建信用城市工作中部门之间表现出来的协同性频频点赞。他说,经过今天全程采访,深感瑞安市在创建信用城市方面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特别是在部门协同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推动机制,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值得称赞。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