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如何提供高品质教育资源 市民谈期盼大咖提建议
温州网讯 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温州将全面落实加快基础教育发展若干意见,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标准化学校。当前,温州正在全力推进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加快破解百姓对高品质教育的渴望与教育资源无法完全满足群众需求的矛盾。
你认为什么是高品质教育?温州发展高品质教育有什么优势和欠缺?日前,市委政研室与温州都市报联合发起的《问计于民》栏目广泛收集网民及教育界专业人士意见,今天选登部分专家、业内人士、网友的观点。
市民和专家期许的高品质教育
注重创新和文化传承,尊重人的成长,适应全球化发展
网友“鹏程万里”说,高品质教育对应高品质学校和高素质师资。市民申女士认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就看是否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优质的教育必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副秘书长、杭州市江干区教研院教研员、温籍教师蒋德仁认为,高品质教育应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让学校自主确立特色鲜明、引领区域教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高中物理师训员、西北师大教育学博士卢尚建认为,所谓高品质教育、优质教育其本质都是“文化传承”,培养人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因此高品质教育一定是注重传承优秀文化的教育,包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和人类的优秀文明。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总校执行校长叶盛富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品质首先应是从育人队伍品质抓起。“一名高素质的老师,除了成熟的知识结构和育人水平外,端正的师德、高尚的情操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叶盛富心目中的高品质的教育,是一群有教育情怀与梦想、高超知识与高尚品德的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通过习惯、知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学习,向知识、社会、梦想和灵魂进发的过程。
“办学条件的好坏不能等于教育品质的好坏,过于功利的教育诉求也不能成为评判教育品质好坏的标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沈佩琼的理念同样离不开“人”,他说,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必须尊重并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变化。高品质的教育应立足现实,目光长远,能够在发展中不断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的实际需要。
对这一点,温州大学欧洲华文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婷也十分赞同。她认为,从社会需要层面来说,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一批能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懂世界规则,有一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品质教育应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需求。
温州打造高品质教育的优势和短板
硬件条件良好,文化底蕴深厚,但教育资源不够均衡
网友“绿林”说,温州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又集中在几所学校,优质资源不均衡明显。网友“华”也持同样观点,他做了一个比喻,入学制度就像一道墙,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围在墙内,不少人无法逾越地区、户籍这堵高墙。
对此,沈佩琼认为,温州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确实存在,尤其是温州高等教育的短板明显,高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欠缺,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衔接也不够紧密。不过,温州的民办教育改革领跑全国、奥数竞赛全国知名……温州教育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叶盛富认为,温州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温州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以及政府在此方面的举措,是发展高品质教育的优势。不过,在发展高品质教育方面,整体质量仍然落后于浙北。
卢尚建说,温州目前的学校在硬件上已达到比较好的水准,但在软件方面仍有待提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校缺乏文化的传授和挖掘。“以温州本土文化传承为例,吃苦耐劳、拼搏创新、敢为天下先是温州精神的代表,也是温州人的一种本土文化,但这一点在校园教育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老师、家长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将越来越多的学生培养成为‘解题机器’甚至是‘利己主义者’,学生们不知道先辈们的奋斗史,缺乏奉献和吃苦精神。”
郑婷也认为,温州所有教育硬件和设施都不比发达国家差,但教育软环境还和高品质教育有所差距。温州近年来办了不少“国际教育理念”学校,走上了提升公民素质、世界视野的教育路子,也获得了很多市民的认同。对于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郑婷希望学校多宣传一些温州学子素质教育的成功案例,教育部门可以支持一些有教育情怀、也有实际经验的社会力量来办学,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温州教育。“温州是全国民办教育的试点城市,更应该把民办教育政策用足用够。”
对温州提升教育品质工作的建议
政府协调资源参与协同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科技手段
市民郑先生建议,增加高品质的教育硬件设施,多开展公益类教育活动。市民鲁先生建议,政府层面出台更多推进优质教育发展和普及的政策,同时引导民间资本配合财政投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市民徐先生建议,通过政策、制度增加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解决师资薄弱地方的教师人才问题。
卢尚建博士建议,在课堂教学外,政府部门协调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校外协同教育中,让孩子在课外了解社会、体验职业、磨炼意志,树立个人理想和人生目标。“家长和老师的说教是很苍白的,为了考试而做过的题目很快也会忘记,但真实的体验能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人生理想,这将是他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对此,叶盛富很有感触,今年上半年他去美国考察,参观了几所私立和公办学校,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美国学生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轻松,他们的课安排得很紧。虽然下午2点放学,但放学后学校及社区开展的课程很丰富,有很多俱乐部课程,如帆船、潜水、木工、外交、体育等。这些课程都可积累一些学分,在大学入录时是有用的。相比于美国的高中生,温州的学生很忙,但更多的是忙于知识类课程,对于通识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涉及不足,所以知识面窄,综合应用能力偏弱。”
叶盛富建议,教育部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在价值引领、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加强学校课程的指导与建设,多引进优秀人才,并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同时对教育的评价体系要多元化,不只局限于考试成绩。
蒋德仁说,高品质教育应具有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网络化、终身化等特征。他主张通过智能化手段满足个性化发展,借助网络化的路径实现教育智慧跨越时空的共享。据其介绍,温州市的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打造温州的教育数据中心,目前在教育评价领域,温州利用数据分析推进科学化诊断、精准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市拥有的创客教育基地(空间)学校占比达到44.76%。
鹿城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牛津大学计算机博士王振宇,目前正与教育部门合作,研究、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他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和沟通。对于技术运用,他举了一个例子:传统校园教育中,老师80%的教学精力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表现平平的学生得到关注和指导十分有限,他所开放的“智慧教育”进校园后,能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一旦某个学生得到的关注太少,系统会提醒老师与之交流。
王振宇说,大数据技术除了让教学手段更加数字化之外,学生课程也将更多元化,学习变得更为自由。老师和家长还能借助技术,从学业、心理健康、课堂评价、体质健康等多个系统中收集信息,对不同状态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戴玮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