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镇:恳谈会——推动内外温州人融合发展的桥梁

2018-08-20 16:27:00

  李启镇

  岁月印证社会进步,生活见证时代发展。转眼间,我国改革开放已迎来第40个年头,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召开距今也已整整34个年头。回首往事,所见所闻,亲历亲为,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

  [人物名片]

  李启镇,1938年出生于平阳,曾任鹿城区经计委秘书,1984年4月抽调参与“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的筹备和组织。市政府设立恳谈会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后,负责日常联系在外温籍专家学者及信息编发等工作,直至退休。

  一、热气腾腾的恳谈会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温州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这是个千载难逢、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决定,立即筹备召开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邀请部分温籍在外地工作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回温为家乡经济振兴献计献策。当时的市委袁芳烈书记说,这样的盛会是温州解放35年来第一次。

  1984年7月24日至28日,恳谈会在温州剧院召开,应邀到会261人,其中,高级职称102人,中级职称118人;最年轻的39岁,年纪最大的88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及中新社等单位的12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解放日报》的报道称这是一项“智力返乡”的创举。

  五天会期中,与会专家一是听取大会介绍,实地参观考察;二是与27个对口接待专业组进行专题小会恳谈;三是围绕温州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筹办温州大学等7个综合性专题分别进行恳谈。最后一天,大会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恳谈会时间虽短,但开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

  专家们冒着盛暑回到故乡,不少人是几十年没有回来过。为了开好恳谈会,事先都做了充分准备:有的带了许多相关资料来,还专门摄制了录像带;有的开完会就直接到工厂开展技术服务,午间都顾不上休息……殷殷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十分感人。

  恳谈会期间,专家们共提出各类建议400多条,书面建议119份;签订有关技术转让、技术协作、联合开发新产品的协议书21项、意向书103项;提供各种资料200多份,作学术报告28次,有的还应邀担任了我市企业的顾问。对这些意见建议,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逐项研究落实,并将不少真知灼见采纳到编制上报国务院批准的《温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规划》中。

  二、设立恳谈会秘书处

  恳谈会结束后,如何与这些温籍在外专家保持日常联络和互通消息,巩固和延续恳谈会成果是当务之急。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并正式调我到秘书处工作。虽然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自己要和全国各地的温籍高级知识分子打交道很感压力,但是组织已经决定,我只好边学边干。

  从恳谈会秘书处1984年8月正式成立至1986年2月第二次恳谈会召开期间,秘书处同分布于全国28个省区市的近1500位温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政界人士及其他热心温州建设的同志建立了联系。还帮助落实要求回温参加建设的科技人员501人,收到在外专家寄给家乡的1000多件资料和信息。

  同时,开始编辑发行《温州信息》。市里办这本刊物的宗旨是“发展内联,振兴温州”,目的是以刊物为窗口,及时将温州建设发展情况通报给温籍在外专家,宣传温州、介绍温州,起到为经济建设牵线搭桥的作用。自1984年10月8日创刊,《温州信息》先是20天左右出一期,后来改为半月刊,发行面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发行量从开始的500份很快增长,最后限定为1500份,实行免费赠阅。那时候,秘书处每天都能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有的说《温州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家书抵万金之感;有的说看到这刊物就感到自己的脉搏在跟家乡一起跳动,就想为家乡做些什么;还有人称《温州信息》能激起在外瓯越儿女的思乡之情、支乡之劲、报乡之志……1990年10月,经市政府同意报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温州信息》更名为《今日温州》。

  另外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1984年11月在全国20个主要城市聘请了54位温籍同志担任“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联络员。各地温籍人士热情高涨,继北京成立联络组、天津成立联络站、西安设立联络处之后,上海、成都、南昌、合肥、厦门等地也都成立了联络机构。这些机构纷纷利用年节之机召开茶话会、联谊会,在各自城市联络知识界、科技界、政界等领域的温籍人士,由此在全国初步形成一个智力支乡的联络网。

  三、回报桑梓的热潮和京瓯公司的成立

  恳谈会结束后,温州经济加快从封闭向开放转型,“内联”工作也在蓬勃发展。在外的各领域温籍人士纷纷发挥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有的还亲自带队来温考察洽谈项目。当时,中央各个部委、各大型企业、上百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先后都派员来温考察。仅我市与上海的高校、科研服务中心签订的项目就达600多个,引进一批各个行业的科技人员,对温州机场、铁路、电站、水库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天津的温籍同志还带着全国20多个省区市驻天津办事处的负责人,组成“温州经济考察团”一行40人来我市开展考察,为温州改革开放以来涉及省区市最多的一个考察团。安徽的温籍同志则专门组织了100多位科技人员参加的科技交流会,与我市对口系统开展交流协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至今记得,当时,上海铁道学院的谷光同志为金温铁路建设出力,上海复旦大学的谷超豪、陈青莲教授及上海财经学院的黄颂教授、南京大学赵瑞蕻教授等欣然受聘担任温州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有不少在外温籍专家或受聘为我市有关单位的技术、信息顾问,或应邀来温讲学,为温州的经济振兴、四化建设奉献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其中蕴含的回报桑梓的浓浓乡情令人感动和感慨。

  这期间,考虑到中央部委联系办事的便利,恳谈会北京联络组的同志建议在京设立一个联络机构,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因按照当时北京市的规定,省级以下的中等城市不能在首都设立政府办事机构,我们便想出一个变通的办法——申报一个经济实体。在省政府驻京办和在京温籍同志鼎力相助下,1985年4月18日,京瓯经济技术协作公司在北京成立。时任温州市长卢声亮同志在开业大会上明确了京瓯公司主要任务:促进京温两地商品和物资交流,为京温两地企业间的合作牵线搭桥,成为市政府在北京的联络办事机构,进而扩大到我市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联络机构。

  京瓯公司的成立,也给在京温籍同志提供了一个智力支乡的平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娘家地”。公司成立不到10个月,温州机场、金温铁路、龙湾万吨级泊位码头、港口电站、年产5万吨啤酒厂等11个项目得到落实。公司还在北京三里屯开设了温州产品经销部,以此为窗口,逐步把温州生产的名特优产品打入北京市场。

  四、内外温州人融合发展成常态

  随着恳谈会秘书处与各地温籍人士联络网的逐渐形成和扩大,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已经具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条件。于是,利用各种机会,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等地举行恳谈会、座谈会,广邀当地温籍人士参加。各县(市、区)、机关部门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甚至部分乡镇,也纷纷到外地举行各种形式的恳谈会、联谊会。“走出去”扩大了我市与在外温籍人士的接触面,增进了了解,也密切了关系。之后,各地逐渐出现一股瓯越儿女智力返乡的热潮。

  随着温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温州模式”闻名遐迩,大批温州人商行天下,到全国各地寻找商机,也纷纷拜访各地的温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通过合作开发产品、转让技术、引进人才等借力创业。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内外温州人也通过亲情、乡情、友情等渐渐融合在一起,共同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许多城市出现了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商会。市政府相继在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厦门、广州等地建立了联络处和办事处,京瓯公司也增挂了“温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的牌子。1989年,按照国家有关政企分开的规定,京瓯公司更名为“北京京温物资公司”,成为纯企业性质的经济实体。

  改革开放让温州城乡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2003年,第一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召开,内外温州人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4年6月,恳谈会秘书处完成了历史使命,已出刊303期的《今日温州》也随之停刊。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领导下,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及秘书处前后整整运作了20年,为温州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作为其中曾经的一员,祝愿内外温州人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