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连雪:行医非洲二十载代言中医
温州网10月22日讯(记者 张湉)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金融中心Westlands,有一家名为“潘罗诊所”的中医诊所,每天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其中上有国家总统,下有平民百姓。
里面的医生,即这个诊所的主人,是一张华人面孔。她的名字叫潘连雪,温州人。
在肯尼亚行医20多年,潘连雪让越来越多非洲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接受中医。通过精湛的医术,让无数患者远离病痛,赢得当地人的尊重和崇拜。
“很多患者因为中医,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想到这些,我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潘连雪说。
成为“御用医生”
让当地人爱上中医
潘连雪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针灸理疗专业。“后来之所以选择肯尼亚,一来为了传播传统中医文化,二来也是为了赚钱。”谈起初衷,潘连雪的回答很朴实。
1996年的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华人很少。除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外,潘连雪遇到最大的困难便是当地人对中医了解甚少,对针灸这些治疗手段抱有恐惧心理。潘连雪尝试着让他们去了解中医的针灸原理、治疗方法,尤其是对风湿、颈椎病、腰椎病、急性胃痉挛、急性肠胃炎等病症有着西医不能比的疗效,但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1997年,一件事扭转了形势。当时,潘连雪用针灸治愈了肯尼亚公安部部长的膝关节疼痛和他妻子的厌食症。在其推荐下,高官贵族纷至沓来,踏进她的诊所,后来她还有幸成了肯尼亚总统、总理、副总统、部长等的家庭医生。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之处,主动走进这间诊所求医看病,从最初对中医一无所知到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接受中医。
“潘罗诊所”从不做广告,凭多年的口碑换来如今的人气。前来的患者有华人、非洲人,甚至还有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等联合国驻非洲的官员。为了方便患者能够找到自己,潘连雪索性直接将微信名改为“潘大夫- 肯尼亚+254722-511868(当地联系方式)”。
在肯尼亚行医的日子里,潘连雪也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同为中医的罗占良。两人志同道合,都怀有一颗爱中医的心,共同将肯尼亚当作第二故乡,共同经营诊所事业,希望将传统医学植入非洲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规范当地草药用法
带头成立草药研究中心
内罗毕当地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在多年的行医中,潘连雪结识了很多肯尼亚民间的草医,但他们对草药的认识还局限于最初级的熬制、直接涂抹等原始应用方法,而且只知某种草药的适应症,却不知其本身的毒副作用及具体用量,更不知疗效因人而异。
“肯尼亚有很多很好的草药,比如本地草药治疗疟疾的疗效就不错。但是这里的草药用量,不像中医药方一味药用多少剂量有严格规定,这里没有剂量的概念,有时候会因用药过量带来不良后果。”
为了能够让草药在临床规范运用,2007年,在肯尼亚排名第二的埃科顿大学,潘连雪带头成立了草药研究中心,利用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来整理和规范当地的草药,正确应用服务于肯尼亚人民。
至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由当初的20余名发展到现在的200人左右,主要成员为肯尼亚的民间草医。中心也已整理出400多种可用于临床的草药,即将把它们的药性、适用病症汇编成册。另外,潘连雪个人还购置了700多亩的土地,计划在最近几年内种植高质量的草药以提高治病的疗效。
潘连雪等人还有个共同的心愿:继续努力,争取最近几年能把草药在肯尼亚立法。
参与海外救援
为华人提供一份依靠
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入驻肯尼亚,但近来肯尼亚局势较为紧张,华人的健康和安全防范让中国驻肯尼亚使馆担忧。驻肯使馆出于对华人的保护,设立了领保处,并于去年聘请潘连雪为使馆领保员,主要负责在肯华人的健康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帮助。
潘连雪还记得,今年9 月,她突然接到使馆电话,称有一位温州人,在工业区前往YAYA方向的路上遭持枪抢劫,胸部和腿上中枪,在工业区医院抢救。接到通知,潘连雪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赶往医院,通知肯尼亚浙江总商会理事群,成立应急小组。
医院离诊所有20多公里的路程,而且当时正值高峰期,一个理事提前赶到医院,通过电话告诉了潘连雪患者的病情,并发来照片。幸运的是子弹擦胸而过,只有大腿中弹,后确诊为股骨中断粉碎性骨折且子弹掐在骨缝中压在大动脉。
当时这家小医院不具备取子弹的条件,潘连雪一边开车一边联系转院事宜,同时将情况汇报给使馆。从病人进医院到出院,几乎每个细节潘连雪都用心去跟进,跟医生讨论病情、手术方案等等。更重要的是,伤者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在身边,潘连雪这个领保员就成了他的家人和精神上的依靠。
除此之外,潘连雪还帮助当地医院抢救了湖南籍枪击伤员、四川籍脑梗游客、上海籍肾衰竭游客等多名华侨。
“这么多年,只要有华人有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潘连雪说。
潘连雪
浙江永嘉人,肯尼亚潘罗诊所董事长,中国驻肯尼亚使馆领保员。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医疗文教分会理事长,肯尼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会总会副会长,肯尼亚浙江总商会副会长。在非洲行医二十载,成立草药研究中心,致力研究、宣传中医药文化。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