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种粮大户两代人的故事:父亲扛着犁耕耘土地 儿子驾驭无人机播撒
温州网讯 进入寒露节气以来,平阳县种粮大户伍思树格外忙碌,组织车队赶往瑞安、苍南等地为农户收割稻子,忙完外面的订单,就轮到自己的820亩稻田进行收割了。“这几年的收成都不错,一亩地都有900多斤的产量。”站在家门口的稻田旁,伍思树指着一片稻田说。
1982年,年仅12岁的伍思树就跟着父亲,脚踩黑泥,弯腰插秧,如今他已经拥有820亩良田,开着大型农机在地里驰骋,从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水稻种植做到全程机械化。近日,记者采访了伍思树以及他儿子伍彬彬,听他们讲述亲历的温州农业改革故事。
四五亩地起家脚踩泥巴弯腰插秧
采访是在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伍思树家中进行的。常年在阳光下,伍思树晒得黝黑,中等身材,裤腿上还沾着泥巴。见到记者,伍思树的第一个反应是去换衣服,他说:“早上刚下了地,又去修了下收割机,身上有点脏,我去换件衣服。”几分钟后,伍思树换了一件黑色夹克。
“当时家里分到只有四五亩田左右,一亩地产量大概能有三四百斤。一家人都指着这四五亩地过日子。”伍思树回忆,他当时读了两年书,成绩一般就放弃了,也没其他谋生,12岁的他便跟着父亲去田里翻耕,弯腰插秧。
伍思树提到,当时家里条件不好,连牛都卖了,种地一直都是人工作业的。农历2月,天气还很冷,地里有冻霜,他就要早起去翻地,肥料是从河里捞上来的淤泥,地是人扛着犁一步步耕出来的,夏季蹲在地里要拔草、抓虫。到了收成的时候,家里的亲戚十几个人一起上阵,一起收割、晒干、装袋,然后去镇上卖。
有了种植水稻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伍思树开始拥有手扶拖拉机,成为半机械化农机的受益者,迈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
承包820亩良田拥有村里首台收割机
伍思树站在家门口,指着眼前的大片田地说:“你看到的所有田地都是我承包的,前面还有一大片被那一排房子遮住了。”伍思树介绍,上林垟村上降自然村共有1200亩良田,其中820亩都是他承包的,这都是机械化跟农业改革所带来的。
1998年,粮食价格波动特别大,加上还征收农业税,不少农户放弃了种田,改走其他路子,他便看中时机,承包了这些农田。“按照当时的规定,农田要是没人种,国家就会收回去,我去种田,这些农户还得给我钱。”
“其实我抓到农业发展最好的机遇。”伍思树说,2000年国家试点取消农业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种粮开始有了补贴。那一年,伍思树用积蓄买了一辆拖拉机、一辆收割机,成为村里第一个拥有收割机的人。
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通过土地流转,伍思树将村里没人要的良田都承包下来,一下子拥有了265亩。2005年,伍思树累计向国家销售粮食达90多吨,国家农业部对他进行了表彰,并授予种粮大户称号。
通过土地流转,慢慢扩大承包面积,建设机械化农场实现“轻松种田”。2012年,他建设了一座育秧中心,自己催育秧苗,保证成苗率。
“农业机械化非常关键。每年只要有新农机出来,我都想买来试试。”伍思树说,买农机,虽然开销很大,但政府在农业机械化补助也不少,2009年,他购买一台总价8.7万元的“久保田”高速插秧机,各级财政一下子就给他补助80%,这些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好。
现在他的农场有一个面积约一亩的农机中心,里面收有2台播种机、5台拖拉机、3台插秧机、2台施药无人机……有了这些现代化“助手”,伍思树从育秧、耕地、插秧、施肥到收割,水稻种植做到全程机械化,承包农田已经发展到820亩,新型机械化农场已具规模。
儿子当职业农民驾驭无人机播撒农药
今年26岁的伍彬彬深受父亲教诲,毅然放弃在杭州的工作,回家与父亲一起当农民,不过他要当的是职业农民。
伍彬彬提到,他在杭州一年能赚十来万,也能自给自足,但每次放假回来看到父母晒得黝黑的脸,就很舍不得。“其实父亲是我偶像,从小我就挺崇拜他的,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每次跟他深入谈话都能学到很多。”伍彬彬说,在杭州求学、工作的几年,他与父亲的沟通少了。
直到有一次,父亲跟他谈了挺久,希望他能回家,能回来继承农场,不要在外面“漂”,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家。2015年6月,伍彬彬在朋友圈发了“听老爸的话,回家!”就收拾行囊从杭州回家,开始了职业农民的道路。
要想继承家业,首先要学会机械。2015年7月13日,他开始学习开拖拉机。“拖拉机的方向盘很重,而且容易溜,跟小车完全不一样。”伍彬彬提到,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去驾校报道,晚上就回家里练习。8月11日,他拿到了拖拉机驾驶证,开始帮着父亲一起务农。
除了学机械,伍彬彬还要去学习农业知识。2016年1月,他在浙江农民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同时,也帮着父亲写报告书,了解国家农业扶持政策,争取农业资金补助。
2017年,伍彬彬在外参观,看到了高效便利的撒药无人机,便与父亲协商购置了两台,2017年4月13日,考出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证。
伍彬彬说,接下来他会继续引入科技,打造智能化农场,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不断创新,打造稻米一体化产业。“未来还很远,现在我还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民。”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傅芳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直通千岛湖黄山九华山…… 温州又一条高铁大通道要来了
社会12-13
-
TIR国际公路运输浙江省首发!张振丰调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要闻12-13
-
温州做法全省推广 “老兵暖心屋”项目完美收官
社会12-13
-
骑行入库摔成粉碎性骨折 小区物业到底需不需担责?
社会12-13
-
因手机出故障被5元停车费难倒的吴先生,幸好有人解围
社会12-13
-
关注电动汽车充电安全 消防部门做了模拟实验
社会12-13
-
温州五洲艺术团亮相教育部2024“感知中国”年度特别活动
科教文体12-13
-
总投资约7.87亿元!温州这一交通工程初步设计获批
社会12-13
-
温州港年拖轮助泊量再超万艘次 集装箱吞吐量超去年总量
社会12-13
-
“娘家温度”,点亮职工“诗和远方”
社会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