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乡村振兴 从“新”到“兴”
2018年3月23日,温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作为温州乡村振兴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六千六万”行动。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是长贫难顾,授之以渔。一个村庄的发展如果没有内生环境,即使有政策支持、乡贤襄助,也只能是解一时燃眉之急。过去经济快速发展,部分村庄依靠城镇化分钱分地,过的好不潇洒,最终村庄未好好发展,变成了城中村,只能等待下一次征地。这种暴富模式,造就了部分村民不事生产,坐享其成的心理,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浮躁之气。也有在外成功人士,眼看村庄破败,试图以一己之力重建新农村,结果“升米恩、担米仇”,成了烂尾工程。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乡村振兴战略走的应该是乡村自身的兴旺,用好政策、资金点燃乡村内生之火才是首要的。
第二是转变观念,破除枷锁。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五年关注“三农”问题,给予乡村各项政策,但是仍存在一些乡村保持着传统的小农思想,传统农业生产思维,而这其中的根源之一就是对农民身份的限定。这种身份带来了一些固有印象和思维,农民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种地的,就是落后、低素质的,即便进城务工他也是农民工。人往高处走,进城农民不愿回到农村,农民的孩子更不愿回到农村,造成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内生力量不足。在当前城乡融合、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要逐步解除绑定在农民身上的枷锁,将农民从身份认知变成一种职业认知,让城乡人口自由流动,人才主动流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更是国家和全社会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三是依托优势,创新模式。过去新农村建设,发展出了各种发展模式。落后的依靠中央,进入扶贫模式,成功脱贫,获得了拥抱现代化的入场券。城乡结合部,依靠城市溢出效应,进入地产模式,成功暴富,进入了坐地收租的生活。有丰富资源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进入产业模式,或开发休闲观光、或建立特色产业,将村庄打造得有声有色。也有的拥抱新经济、网络经济,打造农超对接、专业互助平台,实现了本地产业升级。而如今这些模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脱贫后的乡村缺乏竞争力,爱心是发不了电的;坐地收租的生活虽然美好,但高租金挤压了其他产业生存;特色产业如火如荼,定位失准容易一地鸡毛;有平台促进产业升级,也有平台收钱跑路。因此乡村振兴要认清自身优势核心,对照未来发展前景,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之策。
从“新”到“兴”,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温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更应把握政策,持续发力,为温州农民开辟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