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徐娜:让守信成为每个改革开放“社会细胞”的行动自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辕门立柱、“种世衡不失信于羌人”等流传至今的典故,体现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尊崇;在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实践中,诚信让广大企业赢得了市场,让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让诸多变革举措成为了惠及13亿人民的改革红利。然而,站在时代的大坐标上,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推进“诚信中国”建设,既是改革开放行至深处的现实倒逼,更应该是中华儿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动抉择。
首先,要让诚信风尚“兴起来”。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如今,多元的社会组织形态似乎偏离了诚信的道德底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假文凭假学历盛行,假政绩假数字屡禁不绝,信用欺诈防不胜防,假新闻假广告层出不穷……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对诚信重要性的认知,必须要以加强诚信宣传教育为基础,时时刻刻筑牢思想根基,加强思想引导,必须通过立标杆、树典型、评先进,使诚信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诚信风尚之花在文明世界得到绽放,守护社会的道德底线,保护人们的道德良知,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真正开拓出一个“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重信新局面。
其次,要让诚信价值“站起来”。40年前,温州皮鞋被打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标签,被冠以“纸板鞋”“礼拜鞋”的恶名,杭州武林广场的一把大火甚至一度让“温州模式”都陷入舆论泥潭。然而,同样是这把火,照亮了许多温州制鞋企业的涅槃之路,像奥康这种将“诚信视为生命”的企业在这条路上坚持了11年,终于在1999年8月8日,同样在杭州武林广场,放了一把诚信之火,铸了一座诚信之鼎,为温州鞋正了名。这个故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诚信的价值所在:对个人而言,它是立身之本;对企业而言,它是无形资产;对社会而言,它是不可缺少的运行规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国家而言,它是大国的气概,是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石。我们必须珍之惜之,知之守之。
最后,要让诚信支撑“硬起来”。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在诚信建设的道路上,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多部门共同合作,真正实现诚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从而达到人人守信的理想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自觉是本质要求,外部力量是现实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在加大对守信者制度保障的同时,应不断健全对失信者的监督曝光和惩罚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尽快打造全国联网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系统,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联合惩戒模式,不断扎牢制度的笼子,进一步巩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态势,通过严格的“他律”坚守住诚信的底线,营造健康可持续的诚信生态。
“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镌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时代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我们是怎样的,塑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诚信的言行举止绘成了最美的中国蓝图,让我们以诚信之基石,成明日改革开放路上之中国辉煌!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