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浮雕双龙戏珠纹端砚 看刘基文化在温州地域根基
温州网讯 在温州博物馆历史馆展厅的刘基塑像旁展柜内陈列着一件圆形端砚和砚盒盖,相传是刘基用过的砚台。
温州地区分布着广泛的刘基的遗迹、文物,如刘基庙或刘氏宗祠、刘族古居、刘基及其后裔墓群等,并形成了与刘基相关的民俗文化,如刘伯温传说、春秋二祭“太公祭”、五四端午节等地方风俗。
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就从这件浮雕双龙戏珠纹端砚的“前世今生”故事,探寻刘基文化在温州的地域根基。
-前世传说
明代砚台设计精心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这件砚台尺寸较大,高6厘米,直径26.5厘米。正圆形,斜直壁,正面比背面直径略大。背面三只底足呈梯形;中部作圆形凹面,下方浮雕一只海兽,跃出于波浪翻滚的海面,寓意吉祥;上方有连在一起的两根星柱,象征海崖小岛;周围乳白色平面象征茫茫海洋。正面下方的墨堂呈椭圆形,打磨得十分光滑,石质坚硬细腻,犹如婴儿肌肤;石色灰黑中略泛红褐色,一些细小白点犹如繁星点缀其间。墨堂上方太极形海岸线将墨池与墨堂巧妙分隔,显示出设计的奇思妙想。上方墨池高浮雕双龙戏珠纹,龙身出没于激流海浪之中,四周浪花朵朵。龙头较细小,闭嘴、长须、双眼突出,龙身细长,布满鱼鳞,龙足四爪,呈风车状。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表示,从龙的形状判断,此砚台符合明代特征。另外,无论从正面的浮雕,还是从背面的浮雕来看,都经过精心设计,雕镌古拙,立意高远,布局虚实结合,表明砚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盒盖刻有行书文字称其曾为刘基所用
刘基(1311年~1375年),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文成县名就取自刘基的谥号。
这件砚台配有木盒,盒盖背面刻有行书文字:“此砚相传为青田刘文成公旧物,予得之瓯市,以银十两易之……”其内容大致说的是,这砚台是由瑞安人戴炳骢从温州市场上用十两银子购买的,他对其的真赝不能判断,但对其的雕工十分肯定,并且由于他对刘基非常景仰,他希望后人能够珍藏这件传说是刘基用过的砚台。而刻字时间是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孟冬上澣日。
伍显军介绍,戴炳骢,字叔雅,清晚期瑞安人。著述多种,温州市图书馆收藏他撰写或编辑的书籍,就有《璞庐诗文存五册》《璞庐楹联正续编》《乡先哲佚诗文各一卷》《咫园诗稿》《雨花楼吟稿五卷》《戴庚山诗稿一卷文稿一卷》等。
-今生故事
与刘基有关的古迹、文物存世不少
刘基故里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风淳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刘基庙、墓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另有刘基故居、武阳书院、辞岭亭、盘谷亭等古迹供后人瞻仰。刘基庙建于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明朝英宗皇帝为了纪念刘伯温下旨所建,主体建筑分为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七开间、回廊、合院四建筑,占地面积3024平方米,后来在1514年武宗正德皇帝追封刘基为太师,加谥号“文成公”,增建了2座木制牌坊。刘基墓位于文成县南田区西湖乡西陵村夏山,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县博物馆馆长吴海红介绍,该馆三楼设有“天然文成帝师故里”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有清光绪九年刻本《灵棋经》、清道光十六年刻本《诚意伯先生诗钞》、1844年《刘诚意文粹》、民国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本《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民国石印本《刘伯温烧饼歌全集锦囊》等书籍。
此外,伍显军介绍,温州博物馆、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均有刘基及其相关文物陈列。
刘基文化与温州文化密不可分
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1年,研究会是由温州市政府、文成县政府、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成立。该研究会是由我市刘基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研究团体。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俞美玉介绍,该研究会旨在开展刘基文化的研究、交流与教化活动,并以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树立区域文化名人品牌,为促进温州市社会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研究会成立以来,已召开大小学术会议11次,其中两次为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俞美玉表示,从刘基故里与温州的地缘联系、刘基当下社会活动人缘关系及系族脉络分布、刘基思想和温州文化的源流关系以及刘基文物遗迹及其文化泛化成的民俗风情这四个角度考察,无论是地理环境、人缘关系、文化源流对刘基的影响,还是刘基对地方产生的深刻影响,可以看出刘基文化与温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相当的温州地域根基。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