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拍摄到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这是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色大熊猫(4月20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成都5月25日电(记者余里)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对外发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只熊猫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也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至2岁。
据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卧龙此次拍摄到的熊猫,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该个体体格壮实,步态稳健,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这只熊猫的正常生活。
“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
当这只熊猫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也就是普通的“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而之后,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据了解,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201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该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选择了7个样区,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这次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以“数据”助“强城”!温州数据学院正式启动
社会05-18
-
在嘉兴建工厂,看温企如何广拓市场
社会05-18
-
祝贺!瓯剧《张协状元》入选第2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科教文体05-18
-
千亿宠物市场爆发 “宠爱之城”平阳能抓得住吗?
社会05-18
-
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会议在温举行 “一基地三中心”进驻眼镜小镇
社会05-18
-
展会规模同比增长20% “中国锁都”温州又要迎来年度盛会
社会05-18
-
植入比头发丝还薄的角膜植片 视力从0.04上升到0.6
社会05-18
-
气温升高蛇类活动频繁 永嘉消防2小时抓获两条剧毒眼镜蛇
社会05-18
-
男子将车停在路口睡大觉 满身酒气说自己没喝酒
社会05-18
-
40岁男子以为是发福 没想到肚子里竟然埋了一个“炸弹”
社会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