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探路体育领域改革
体育部门如何瘦身放权、体育社团如何强身健体、体育产业如何培育壮大……浙江温州活跃的社会资本、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孕育了“民办体育”的土壤。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温州再做探路者。
2017年9月,温州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力量办体育唯一试点单位,被赋予探索深化体育改革的新使命。
试点以来,温州社会资本累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40亿元、人才培养投入超5000万元、举办体育赛事投入超1亿元。以前政府有多大力,体育就办多少事,现在是政府和体育部门大胆放手,释放社会活力。
“坚持以建设国家运动健康城市为龙头,温州在城市‘大建大美’中植入体育功能、融入体育元素,有力推进体育与医疗卫生、旅游文化、高等教育等融合发展。”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表示,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把体育做成产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举办体育事业,盘活了体育市场,夯实了体育基础,广大群众畅享健康之乐、运动之美。
社会力量
推动竞技体育走出象牙塔
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浙江运动员夺得23块金牌,其中10名温州籍运动员斩获10金4银1铜。这10名运动员中有4人来自社会力量兴办的体育俱乐部。
游泳是温州体育的一张名片,涌现出徐嘉余、吕志武等名将。热爱冬泳的许德道,3年前投资600多万元办起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平时面向周边居民开放,还作为温州7个游泳训练基地之一,与多所学校合作“门对门”接送孩子上游泳课。总教练吕志武说,现在俱乐部已有120多名队员,预计年底超过200人,“这成了发掘游泳苗子的另一条路径”。
由社会力量承担运动项目的选才、培养、输送,吕志武游泳俱乐部在温州不是独一份。拥有一家学前教育集团的徐炳兴,当初只是租赁温州体校体操场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后来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温州市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
徐炳兴一干就是10多年,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原先几乎断档的温州体操成了优势项目。目前,俱乐部在训规模达150人,单单一届省运会,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的孩子就摘走13枚金牌。2017年9月,在天津全运会平衡木比赛中,15岁的黎琪“替补”夺冠,成为温州体操第一个全运会冠军。
温州目前有8家公办少体校,过去竞技体育基层人才几乎全部出自这里。经过多年发展,这种模式在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选材面、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缺陷日渐显露,而民间青少年体育培训的需求正迅速增加。温州市体育部门敏锐地意识到,应摒弃过去“包办”的方式,激发社会办体育的活力,探索为社会训练机构搭建输送后备人才的桥梁。
较薄的体育家底,因社会力量的参与而逐渐丰厚。目前,温州市体育系统之外,设有24个后备人才布点基地,涵盖15个大项,在训运动员超过1500人。
“温州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体育系统、学校、社会三方融合培养运动员的体系。”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表示,学校和社会培养渠道的显著优势是能够兼顾学校体育、全民健身,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民办公助
让体育社团“活”起来
对社会力量为主体兴办的各种体育机构,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或者场地支持的“民办公助”模式在温州风行,其中由温州武术协会创办的武术博物馆在全国地级市中独树一帜。
温州市主城区一处老宅,曾因所在道路改造而被整体迁移保护。2013年,当地政府将这处市文保单位向社会公开招租,鼓励开办民间博物馆,最终温州武术协会从12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成立于1953年的温州市武术协会是新中国最早的地市级武术协会之一,也是温州历史最悠久的体育社团。企业家出身的武协主席李志荣为博物馆出资300万元用于兴建、陈展,每年还投入20万元运行经费。除了创办武术博物馆之外,武术协会的活动还包括开展公益性的武术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创办全市武林大会,举办地方段位制考核和国家段位制考核等。
在苍南县龙港兴华俱乐部所属的基地里,每天能看到羽毛球爱好者激情挥拍的身影,也能看到孩子们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场景。从建立全县首家室内羽毛球馆再到成立镇羽毛球协会,赵兴华和他的羽毛球俱乐部不断提高自身创收能力,大体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协会+俱乐部,也可以说是协会+企业。协会是公益非营利性质的,但是兴华俱乐部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有益的互补。”温州市羽毛球协会主要负责人说。
作为温州最早成立的民间体育社团之一,温州羽毛球协会迈出了“社会力量办体育”跨越式的一步——承办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协会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积极开拓市场、借用媒体宣传和社会人脉寻求企业冠名和赞助,成功举办了联赛。
体育社团百花齐放,盘活了温州的民间体育。据统计,温州全市目前依法登记的各类体育社团有1994个。其中市级体育社团81个,在全省名列前茅,注册会员10万多人。政府、体育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将群体活动和青少年比赛交给社团承办。在实践中,体育社团锻炼了内功,获得成长空间。
“百姓健身房”
让体育成为生活方式
晚上7点,温州体育中心内的“百姓健身房”里颇为热闹——整个健身房至少有五六百平方米,器械、操房和市面上大型健身中心类似,每个器材上都有人在挥汗如雨。
门口贴着二维码,手机一扫就能进出。每个器材上都贴着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专业教练教你使用该器材的视频。储存物品、运动后洗澡,同样很智能,扫一扫就能拿到钥匙,用支付宝就能付钱。
为进一步完善市民“十分钟健身圈”,给群众提供便民惠民服务的健身新场所,2017年温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百姓健身房”。两年来,共建成71家“百姓健身房”,2019年继续投入500万元新建(提升)一类“百姓健身房”17家。截至今年8月,温州市开通门禁的30个“百姓健身房”中,注册会员超过2万人,健身次数达12万人次,预计全年健身人次将达25万人次。
“百姓健身房”作为温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体育项目之一,建在群众身边,满足基层群众需求。为了健全管理机制,破解“良性运营”难题,温州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规范“百姓健身房”的申报、建设、管理、运营等工作,实现“百姓健身房”的可持续运营。市体育行政部门从78家体育社会组织中遴选出排舞广场舞协会、中华韵协会、健美健身协会等6家协会进驻“百姓健身房”,全年提供免费课程1681节,服务健身群众约2.3万人次。
“百姓健身房”还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覆盖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并实现全人群覆盖。群众在家门口锻炼,平均一天花不了1元钱。政府出补贴,市场来运营,社会体育指导员当“教练”,百姓纷纷点赞。
“让体育融入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张志宏说,“如果说健身与健康之间,有笔相当划算的‘经济账’,那么,运动健身为生活带来快乐,为人生带来幸福,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这样的‘民心账’‘民生账’,更是难以估量。”
原载《光明日报》 2019年9月7日第1版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