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俚语中打捞文创IP 余璞“俚语书法”现象解读

温州网 2019-09-16 08:15:00

  温州网讯 四个月前,当温州民俗研究者余璞用毛笔写下“肉胀起豆腐乳个皮恁”时,他想不到这批温州俚语会在微信朋友圈广受追捧。至今,他已经写下了200多幅“俚语书法”。

  恢复书法的内容传播功能

  在余璞看来,书法艺术首要的是内容,而不是书写风格,风格只是副产品。写字应该是所有古代使用汉字的人的日常生活。现代人因为书写工具如电脑的应用,内容反而被轻视。书写俚语,是对内容的回归。

  余璞本身是学油画的,对设计情有独钟,但对书法非常排斥。他认为当代人写书法内容与形式都是割裂的,就如一些所谓摄影师,非要到丽江才能拍出所谓“唯美”作品,实际上非常空洞,如果书法缺乏当下能传播的内容,那也会非常空洞。

  在机缘巧合下,他和几个朋友跟着一位书法家练字,其他几个人停止后,他却上瘾了。他觉得书法就应该和内容结合,在日常中达到传播价值,才算有价值的当代书法。他偶然写下“肉胀起豆腐乳个皮恁”这句温州俚语时,在朋友圈引发大量点赞,有很多人在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觉得这非常有趣,也觉得做这件事有价值。

  从漫画版俚语到书法版俚语

  余璞对俚语的痴迷并非从“书法”开始,早在2016年,他以俚语为底色的漫画作品,满屏都是温州的气息,“手指头枪”“脚窟头滚”“手肘骨突”……一幅幅幽默诙谐的漫画风靡朋友圈。

  当记者质疑他的俚语对应的汉字表达不准确时,他不以为然,“我做的不是方言辞典,有争议很正常”。而且,他认为很多方言俚语,在不同专家那里注解也有差异,“郑张尚方老师、沈克成老师对某些方言的注解不同,专业人士、民间人士对俚语的解释也存在差异,你不能说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在余璞看来,温州方言追溯到瓯越语种,最早只有语音,没有文字,因此在对应的汉字中自然会出现不同的谐音现象。

  余璞出生在永嘉瓯北,童年成长于瓯海瞿溪,他受益于瓯江两岸的山居生活——那些古老的俚语总在偏远的山区顽固地被保存下来。

  发现温州俚语之美

  “温州方言有8个声调,最近彩虹合唱团用温州方言演唱的《阿妹》,网络点击量数百万次,这就是温州方言和俚语演绎的魅力,侗族大歌和温州的《对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温州方言有天然的音乐性,“说的比唱的好听”,说唱一体,只要我们为说的加上伴奏,可能就会是很好的音乐作品。

  在温州俚语中,存有大量的民俗、智慧、哲理,但由于表达方式与当代艺术的割裂,使大量有信息文化含量的俚语沉睡在“工具书”中。余璞还举大地艺术向记者分析,有人就在景观设计中,就会把古老的语言诗词悬挂在空中,形成有内涵的装置艺术。“对本土乡土文化的消化,是当下很多设计师缺失的。”他顺手拿出一本叶大兵编写的《温州竹枝词》说,“这里面有很多乡土的内容,我们有责任通过新媒介让他们复活,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传播。”

  在余璞的“俚语书法”传播过程中,甚至收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温州人后代的反馈,他们有些只会说温州话,但不知道如何写这些汉字,有些认识汉字,但不会说温州话。

  “俚语书法”现在已经制作成文化衫、手提袋等文创产品,接下来,余璞会在系列产品上加上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会听到语音版的温州俚语。“温州俚语是个巨大的IP。”

  来源:温州商报

  记者:施世潮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