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温州“水缸”变迁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温州“水缸”变迁记

温州网 2019-10-22 09:36:00

  温州网讯 温州是水乡,但因为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温州人用水吃水并非一直像现在这样称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几代水利人和全市人民一起,不断进取,才拼下了如今这样的家当。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温州“水缸”变迁史,了解温州人从吃塘河水到喝瓯江水再到饮珊溪水的历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人人都做呵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文明人。

  开创“瓯江翻水”时代

  从此不再靠天“吃水”

  在靠天“吃水”的年代,温瑞塘河不仅是温瑞平原农田灌溉和排涝河道,也是沿河100万居民生活用水和城乡工矿企业的主要水源。千百年来,悠悠流淌的温瑞塘河,如同一条玉带蜿蜒在温瑞平原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被亲切地唤作“母亲河”。然而,靠天总不“靠谱”,翻开《温瑞灌区志》,发现干旱季节,当老天不赏“水”的时候,温瑞平原百姓备受煎熬。

  1967年7月1日到9月9日,大旱70天,温瑞塘河枯竭,河床成了道路,温瑞平原因为干旱而农业减产,市区部分工厂停产、停水、断电;1971年6月24日至9月17日,大旱86天,温州市区300多个工厂停工停产,损失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居民饮用水困难;1979年9月14日到1980年2月4日,秋冬连旱143天,农田受旱,秋收大欠,冬种无法下播,温瑞塘河干涸,客货轮停开……

80年代,瓯江翻水站旧影

  温州市温瑞平水系管理中心主任胡理相告诉记者,当年为了补充解决原温州市、瑞安县在温瑞平原50万亩农田灌溉、城镇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不足,我市于1970年3月开始筹建瓯江翻水站。该站位于现在的鹿城区山福镇山根文山,紧靠瓯江南岸,翻水站共有五台水泵,设计提水能力为每秒15立方厘米。渠道总长达21.394公里,大小建筑物有148座,35千伏输电线路有24.3公里。在建设过程中,它几经波折,于1981年底基本完成,从1982年起投入试翻水运行,1984年11月,通过省市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温州人早已不靠瓯江翻水站“吃水”了,但胡理相告诉记者,瓯江翻水站现在是市区供水备用水源之一。除了承担供水“备胎“责任,瓯江翻水站现在还是温瑞塘河重要的生态水源,除了来台风、下大雨或检修的时候可以“歇歇“外,瓯江翻水站每天都24小时在工作,为的是源源不断地为温瑞塘河提供活水和好水。

  进入“珊溪水库”时代

  500多万人喝上“好水”

珊溪水库

  在温州,提起“大水缸”这几个字,很多人会默认为珊溪水库。珊溪水库是珊溪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是温州市区、瑞安市等温州南部8个县(市、区)500多万人口的“水缸”,也是我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珊溪水利枢纽和之后建成的楠溪江供水工程,构建起了南、北双核心的安全供水保障体系,使我市城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珊溪水利枢纽是治理飞云江流域水旱灾害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骨干工程。1997年9月23日正式开工,2001年12月31日完工。

  温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珊溪水利枢纽建成投用,不仅在防洪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飞云江中下游沿岸农田和村庄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沿岸集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更重要的是,它让温州人喝上了更加清澈的好水。

  作为温州市500多万人口的“大水缸”,珊溪水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她天生"丽质“,但也曾遭遇污染危机,水质从2001年蓄水之初的Ⅰ类,下降到2010年前后的Ⅱ-Ⅲ类,个别支流甚至达到劣Ⅴ类。珊溪水库水质下降,引起了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根治污染源。从2012年5月开始,我市在市水利部门牵头下持续推进珊溪水源保护综合整治,共投入16.3亿元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6大工程,组织环保、公安、渔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打击违法乱点、维护库区水事秩序,开展封库管理、全面禁钓、保水渔业工程等,逐步恢复水体生态平衡,使珊溪水库水质得以迅速恢复并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珊溪水源保护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迈入“城乡同等”时代

  农民兄弟待遇“升级”

苍南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八亩后村供水站

  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我市部分山区和其他偏远地区群众吃水还存在困难。为此,水利部门一直在让农民兄弟喝上好水、实现城乡供水同等待遇的道路上努力着。

  钱师迁是乐清市白石街道西漈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西漈村位于中雁荡山上,全村有600多户2280位村民。在很早以前,村民吃水要跑到山下挑溪水喝,因为没有经过处理,这些水并不干净。2009年,政府帮助建设了饮用水工程,安装了净水设备,告别了“挑水喝”的历史;但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原有的工程设施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去年4月开始,政府又投入了200多万元开展了达标提标工程建设,通过水管从近9公里外的黄坦坑水库引水,还换了最新一代的水处理设备。现在,村民们喝上了更加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钱师迁说,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是自己一直以来就有的梦想,今年他60岁,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

  和钱师迁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村民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据了解,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行政村饮用水工程全覆盖,有效解决了300多万农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全力推动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在全省率先谋划、率先调研、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该行动计划已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人口101.5万人,占三年计划总任务量(141.5万人)的71.7%。其中,今年已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79.2万人,占年度任务量(63.3万人)的125.1%,占年度民生实事任务量(50万人)的158.4%。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中,我市推出了农饮水“建管合一、智慧管护”、农饮水项目建设EPC模式等一批创新举措,解决了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散、融资难、管理难等问题,让农村饮用水的建设更加标准,管理更加规范,水质更加稳定。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彩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