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龙湾区】“开”门溢香 温州有“方”

【龙湾区】“开”门溢香 温州有“方”

龙湾区 2019-10-29 09:32:00 姚敏雯

  古语有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个人,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收获的是“谁人不识君”的伟业;一座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收获的是“全面腾飞”的传奇。酒香也怕巷子深。古时的温州城凭借“瓯江山水”,成为了永嘉郡守谢灵运笔下“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始终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书写了一段段传奇,谱写了一曲曲赞歌,香溢中国、飘向世界。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且看三张妙方。

  开门有“道”,让“流量”变“留量”。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离开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设施谈开放,都是“虚声”和“空谈”。曾经被山重水复阻隔的温州人对“通衢大道”的渴望,正如同阳光和雨露之于草木。在对外开放的披荆斩棘中,温州把“众筹”的理念用到了极致。从政府和企业“众筹”建温州机场,到南怀瑾先生带动下的温州百姓“共建金温铁路,温州终于实现开门有“道”,让“进不来,出不去,只有‘水’(‘死’)路一条”成为历史。再看如今的“大干交通”战略,无论是“521”高铁时空圈,还是“七横七纵”城市快速路网,“道路”正成为温州开放进程中不断延伸拓展的触角和手臂,交通干线上的“流量”如同经济的“血脉”,变成推动温州发展的“留量”。开门有“道”,这是温州开放第一招。

  开市有“招”,让“游人”变“留人”。开放是为了引流。这其中,既要有慕名前来的“客人”,更要有报销桑梓的“游子”。梧桐树栽得好不好,橄榄枝抛得粗不粗,直接关系到开放的程度、效益。在开市招揽方面,没有哪个城市,能像温州一样,把“家”和“归”的概念阐释得如此透彻。单单是2018年一年,温州全市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63.9亿元,增速10.45%。仅仅是世温会期间,就签约了25个高质量总部回归项目,其中60%以上为500强、上市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项目。从2012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温州一家人》,到即将上映的《温州三家人》,再到每五年一次的“世界温州人大会”,245万温商和68万温籍华侨走得比别人远,回家却比别人都多。出得去,回得来,这是温州开放的第二招。

  开窗有“景”,让“单色”变“彩色”。高颜值的生态宜居环境是城市开放的最大优势和珍贵财富。过去,遍地麻将馆、烟酒室让温州成为外人眼里的“文化荒漠”,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让温州成为“脏乱差”代名词,外面的人不想来、里面的人要出去,“越开放、越空心”成为温州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悖论。对此,近年来,温州如壮士断腕,坚决打破坛坛罐罐,用“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战略刀刃向内,实现城市功能布局、建筑风貌的有机更新,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百米见园”成为现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瓯江和温瑞塘河沿线,温州还把“一江”“一河”挖掘转化为“月光经济”,成为“文化+产业”的点睛之笔。既留人、更留心,这是温州开放的第三招。

  一座城的资源和优势,不应成为历史掌故,沉睡典籍档案。一座城的繁荣和兴盛,不应独善其身,固步自封。四十载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四十载风雨兼程、不畏艰险,以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的干劲推动开放,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发展,“温州模式”必将给世人带来更多智慧和启迪。

评委点评:

       温州的对外开放,开的是“门”、“市”、“窗”,应的是“道”、“招”、“景”,这样的归总,可能不能描摹出温州开放的全景图,但从这些以点带面的细节入手,却能全面展现温州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文章以较为立体的视角,在一个巨大的话题中,尽量寻求最具象的切入,因此让文章不空泛、不说教。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向东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