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爱国课 | 黄卫:“四进四出”血战洞头岛
讲述人简介
黄卫,温州瓯海人,1927年出生;
曾经参加过解放温州和解放洞头的战斗,立过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先后获得瓯海区雷锋义工奖、最美瓯海人——慈善奉献好人奖、“十佳风采老人”;
温州市“百名慈善老人”、浙江省首届“十大杰出义工”入围奖。
黄卫(中)为大女儿和小女儿讲述解放洞头经历
他曾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温州和解放洞头的老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他曾是一名肠癌患者,被医生判过“死刑”;他是瓯海区年龄最大的义工,至今在一线服务,他叫黄卫,今年已经93岁了。在老人乐观、爽朗的笑声背后,是他不忘初心,立志奉献的一生。
“相比较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什么金钱、荣誉、名利,有什么好计较,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日前,在黄卫曾经战斗过的洞头胜利岙(原名棺材岙)和他的家里,为女儿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课。
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这位经过惨烈战争洗礼的老兵至今仍难以忘怀,眼前常常浮现战友牺牲时的场景。
浴血奋战两年多 为解放洞头岛担任突击队向导
在洞头区北岙街道,海霞军事主题公园,静静矗立着一组极具代表性的纪念雕塑:战士手中紧握钢枪,目光刚毅有神,脚下是弹痕累累的土地,身旁是高高飞扬的战旗。这里早已成为了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
黄卫在这里经历了一生难忘的四次解放洞头的战斗。站在雕塑前,他嘴唇微颤,手指着前方的一座石桥对女儿说,“那时候,我们就是这里发起冲锋,冒着敌人强大机枪火力,一个人冲上去,倒下去,又一个人冲上来......”
黄卫出生于台州黄岩,自幼父母早亡,从小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年少就在溪边放牛,练就了一身好水性。1948年11月,经革命人士指引,他光荣加入了浙南游击纵队,成为一名卫生兵。
1949年3月,他所在的中共浙南游击纵队第3支队第7中队为迎接大部队南下,参加了浙南大地的解放战斗,解放了温州各县及台州境内的温岭、黄岩等县。同年8月,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警备1旅2团3营7连,并积极准备解放温州沿海岛屿。
那时候,全国大陆解放后,洞头列岛被国民党残部所占据,国民党称之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1949年10月7日,黄卫所在的部队首次解放了洞头列岛,在洞头本岛歼敌3000余人,活捉了匪首浙江保安少将副司令王云沛,击毙敌大队长翁碧如。洞头解放后,立即成立了玉环县三盘区人民政府。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解放洞头的战斗。
洞头列岛收复后,温州台州沿海的南、北麂,披山、大陈等诸岛仍由国民党军队盘踞。1950年7月6日深夜,国民党江浙反共救国总指挥吕渭祥率2000多官兵闯入洞头海区,于次日上午分别从铁炉头、半屏山、大三盘等处登陆,向守岛部队发起进攻。
此时,岛上军民正在北岙小学操场举办纪念“七七”抗战13周年大会。接到敌军来犯报告后,驻军部队立即疏散群众。黄卫所在的7连和敌人进行了浴血奋战。
经过激战一昼夜,至8日上午9时许,营长阮禾秀饮弹牺牲,部队伤亡惨重,但仍坚持血战到底,在战壕中与敌开展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坚持到下午4时许,黄卫等才奉命退守状元岙。
“我印象最深的是就是这次‘七七保卫战’,当时看着营长在面前倒下,看着腹部受伤的战友仍咬紧牙关用绑腿布捆扎起来继续战斗,直到停止呼吸。那刻的伤痛至今想来都彻夜难眠,因为战友就是我们的‘兄弟’。”想起当天场景,黄卫握紧了拳头,低垂着头,脸色凝重。
第三次战斗在1950年7月9日打响。上级派黄卫所在的部队配合1营,2营发起剿匪战斗。战斗结束后,黄卫和活着的战友一起将在“七·七”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友遗体,在山上一一掩埋。
随后,按照“敌占我歼、再占再歼,消灭海匪有生力量”的原则,我军主动撤离。洞头及附近的霓屿、元觉、半屏等岛屿,为敌人所占据。1952年1月11日,为彻底解放洞头列岛,我军103师再次发起向洞头进攻。当时黄卫是307团7连班长,由于对洞头岛的地形熟悉,调他到309团3营8连(主攻连)担任突击排和尖刀班的向导。
“11日傍晚,我们从温州登船向洞头进发,约12日凌晨1点,我们船队象箭一般驶入指定登陆点——洞头后龙岙滩头。当时正在涨潮,我第一个跳下船,水深齐胸,连长郝锡三也跟着跳下。”他回忆说。
“那时候司号员黄云湘也跟着跳下,因个子矮,海水一下没过头顶。这时我借着信号弹发出的光亮,发现小黄下沉了,马上游过去抓住他的衣领往上提。海水泡胀了棉衣,我们都顾不得沉重的棉衣和寒冷,一路跑步直插东岙。”
黄卫和1班长带领尖刀班下到东岙,国民党军已闻枪声撤出据点。在我军迅速攻克双垄、烟台山后,国民党军龟缩到棺材岙(现改名胜利岙)孤岛上构筑工事,垂死挣扎。
棺材岙当时四面环海,地势险恶,易守难攻,退潮仅一条狭小海沟与洞头本岛相隔,道路弯曲狭窄,其两侧一边是大海,另一边为悬崖峭壁,战士要攻打守敌阵地,只有通过这一条宽仅50公分左右的石桥————就是白天也只能一人一人通过,何况夜间冲锋陷阵,更无法集结而过,加上涨潮,十分危险。
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天堑,国民党军靠着严密火力封锁,解放军很难接近敌方前沿工事。为此,郝锡三连长亲自点将,以1排为突击队。“13日晚8时许,我当向导带领1排冒着枪林弹雨,发起第一次冲锋,国民党军从制高点用轻、重机枪封锁我冲击道路。在2排3排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我率先接近了敌前沿阵地。1排同志英勇善战,前赴后继,几次冲过石桥,但伤亡惨重,突击连党员、班排骨干几乎损失殆尽,无奈只能撤回。”
随后,309团8连连长郝锡三继续组织进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经数次冲击,直至14日凌晨,8连伤亡过半,仍未攻克敌阵,到最后才奉命撤出战斗,由7连和2连接替,继续战斗。
1月14日下午,温州军分区103师司令员(师长)夏云飞,亲自指挥调来山炮四门,因山陡路窄,只得拆御,动员军民,手抬肩扛,搬运到烟台山顶,构筑山炮阵地。1月15日下午3时,开始炮击国民党军阵地。由于山炮摧毁了国民党军前沿阵地,弹尽粮绝的残敌已全无斗志。在战士们的猛烈攻击下,国民党军纷纷举枪投降。鲜艳的红旗终于插上了主峰观潮山,洞头再次回到人民手中。
这一仗全歼国民党军895人,活捉国民党国防部独立第七纵队副司令王祥林。这一仗也宣告洞头列岛全境彻底解放。
“这场历经数十个小时的奋战,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们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了棺材岙,洞头全境解放。”黄卫说,很多战友在战斗中未曾流过一滴眼泪,但是洞头最后胜利的那一刻,面对鲜艳的红旗,他们却哭了。“这些泪水都是为我们逝去的兄弟而流的。”
“从1949年10月洞头第一次解放战役打响,到1952年1月15日下午我们奋力攻下棺材岙,每一次战斗的经历都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永生难忘。”忆起往昔岁月,黄卫的眼眶渐渐湿润,他说,战斗中最难的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战士引路,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在自己面前倒下。
为了彰显人民解放军解放洞头的功绩,纪念棺材岙战斗的重大胜利,经批准,将棺材岙改名为胜利岙。1993年1月20日,在胜利岙战斗41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迟浩田特为纪念雕塑题词:“追随先烈遗志,开拓锦绣未来”。
“相比较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黄卫一直有一个想法,很多战友都在战场上牺牲了,自己是个幸存者,活着一定要多做有意义的事。
解放后,黄卫因国家经济建设需要,随部队整建制转业到华东地质局331地质大队。1960年自愿报名到云南支援大三线建设。1970年调回温州,在省地质队第十一大队工作直到离休。
经历过枪林弹雨,见识过生命脆弱,这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在日常工作期间,黄卫勤勤恳恳,做事认真负责,在地质系统多次获“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他把做义工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热心于医疗义工服务。
2003年,他就加入了退休老中医发起成立的医疗服务队,为医疗服务队义务采购、整理药品。他不但自己带头做义工,还召集其他义工朋友,使这支慈善医疗义工队不断扩大。
采购来的中药材数量多的时候,黄老还要用扁担挑回来。一次,中药材太重,把扁担折成了两截,黄老失去重心,跌落在楼梯上。每次想起这样的经历,在黄老心里却是开心的:“这说明我还没有老到不能干重活。”
2008年,他发起成立了“瓯海区慈善总会义工医疗服务站”和“瓯海医疗义工队民——慈善义诊列车”。随后,黄卫更忙了,成为了“医疗服务站”和“慈善义诊列车”的召集人兼“后勤部长”。
每次到了义工医疗服务站的药房,他就开始做许多琐碎的事情:开门、打扫卫生、提开水……无论是每月一次的“瓯海慈善义诊列车”为山区群众开展慈善义诊,免费送医赠药,还是每星期两次的义工医疗服务站定点门诊,黄卫一次也没有落下,总是最早到达。
事实上,在老人奔波、忙碌、快乐的义工的生涯里,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离休后,黄卫曾生过一场大病——肠癌。最终,他凭着积极的治疗和乐观的心态战胜了病魔。
手术后45天,他一边坚持用中药作为后续治疗,一边热心投入医疗义工服务队工作。“做义工能使我心情舒畅,心情好了病自然好得快!”
从2008年至2019年,黄卫同志义工活动记录将近千余次,累计义工服务超过8000小时,是瓯海区记录义工服务时间最多的人。
女儿心疼黄卫,劝他量力而行。黄卫笑笑说:“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我有幸活了下来,又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圈,只要我还做得动,一定要做下去。”现在,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他们这些老年义工的付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相比较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对于自己的人生,他常常这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