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疾控“流调”人员!记者直击隔离病房一线“战疫”
温州网讯 抗击疫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着寻找病原体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艰巨任务,两项工作都要与病毒和病人打交道。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如果说,“流调”是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关口”,那么,“流调”人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
从1月15日开始,市疾控中心应急流行病调查组18人,不惧被感染的风险,加班加点投入工作,已经对我市近百名疑似病例展开调查。
1月28日,记者跟随“流调”组队员高四海、孙肖瑜,走进市中心医院负责防疫救治的隔离院区,记录他们工作的点滴,体验着隔离防护服无法隔离的那份敬畏。
穿上装备:呼吸都变得困难
一条安静的走廊通往隔离病区,有人将它称作生命走廊。因为大多数都是疑似病例,只有检查结果为阴性者,才有机会走出来,享受到外界的暖阳与空气。
今年32岁的高四海,来自江西。这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第三次因为“流调”踏进隔离病房。“进入隔离病房必然存在风险,但该上的时候还得上,前提是做好个人防护。”他说。
怎么防护才安全?随后,他与孙肖瑜开始穿戴装备。
在未污染区,他们首先戴上N95口罩、工作帽、护目镜,再穿上一层薄薄的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套上鞋套,戴上防护面罩。最后,戴上两层橡皮手套,一双塞到防护服的里面,另一双则要套在防护服的袖子外面。
此时的他们,已很难被辨认。所有进到病房的人,只能通过身高和护目镜后面的眼睛来判断彼此。
口罩上的鼻夹,夹得鼻子生疼,连呼吸也变得困难,他们下意识地张开嘴大喘气。因为用嘴呼吸,所以雾气很快蒙住了护目镜,遮住了视线,继而变成了水珠,在封闭的护目镜中游走。
这般“全副武装”之后,高四海、孙肖瑜再相互检查,确定包裹严实后,进入到半污染区,经过封闭的门,再往里走,来到真正的隔离区。高四海解释道:“隔离区所有暴露在外的,都会被污染,我们必须包裹严严实实,不能让任何一寸皮肤外露。”
其间,记者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来高四海刚当上爸爸不久,家中有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而孙肖瑜则进行了“自我隔离”,他让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自己一人住在家中,有时候干脆直接睡在了单位。
“这样工作,家里人会担心吗?”
“说不担心肯定是骗人的,毕竟家里还有婴儿。所以我每次出来工作也特别小心防护。”高四海回答。
“肯定担心,家人都提心吊胆的,时不时会问我的身体状态。”随后,孙肖瑜坚定地说,“苦点累点都不怕,这是一份保障市民安全的使命!”
调查病例:询问时间一个多小时
灯光不算太亮的隔离病区走廊,格外安静。病房玻璃中,射出的紫外线光线映着白墙,更是为隔离病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高四海、孙肖瑜拿着调查表、笔,推门走进了那个充满着“病毒”的房间,动作利索,毫不犹豫。病房内灯光昏暗,拉着窗帘,透露着莫名的紧张。
“你好,我们是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你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为了你家人和大家的生命财产健康,现在我们来对你做流行病学调查,希望你配合。”高四海说道。
他看起来冷静沉稳,没有丝毫畏惧。
整个调查时间花了一个多小时,高四海、孙肖瑜从疑似病例怎样回温州、每天的行程安排、走过的地方、接触的人群,如何就医、既往病史等信息,一一在调查表上记下。记者发现,调查表的内容具体细致,包括疑似病例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经过、临床表现、密切接触者信息等。
为了避免风险,他们不能把纸笔等物品带出,需要在隔离病区销毁。那要如何将调查表内容传出?
调查员借用患者的手机将调查问卷一页页拍摄下来,再发回给办公室的值班同事,确定成功传送后,才离开隔离病区。
记者追问,这样的调查工作为何不能通过电话完成,非得进入隔离病区?高四海解释道,掌握详细的信息,对后续开展防控工作有很好的帮助。“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活动范围、密切接触者等情况。”
“其实,流行病学调查不是都一帆风顺。”孙肖瑜补充道,偶尔有调查对象不配合、欺骗、隐瞒事实等情况。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信息,多方证实信息的真伪。
走出隔离病区,已近午时。卸下防护用具,高四海、孙肖瑜的额头、鼻梁都被护具勒出了红红的印记,手指闷得起皱。来不及歇息,他们马不停蹄赶回单位,完成调查报告……
记者手记
致敬“流调”人
因为这次采访,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到,“流调”工作不仅艰辛且危险重重,心中不免充满敬佩。
在跟随采访的过程中,我穿着与“流调”组队员一样的装备进入隔离病区。只是短短一个多小时,捂在隔离服里面的我已觉得呼吸困难、汗流浃背。但与我同时进入隔离区的“流调”人员没有抱怨,没有喊累,耐心、细致地做着调查,深怕漏过每个细节。
走出隔离病区,来到缓冲区,在高四海的指导下,我小心地脱掉防护工具。每脱一件,就要进行一次手部消毒,再进入下一个步骤。走出缓冲区,高四海还用装满酒精的喷壶喷遍了我们的鞋底,也包括摄影记者套了密封保护袋的相机。
摘去口罩后,我第一个动作就是贪婪地深呼吸。此时,脚步变得轻松,而心头却沉重起来。脑海中闪现的是护目镜后平静而坚定的眼神,深感他们肩上背负的沉重使命。
走出医院时,看着他们急匆匆赶回的背影,我的心中多了一份敬意。高四海家中有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孙肖瑜家中也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也都为人父、为人子,但一旦投入工作,穿上厚重的装备,他们就变成了勇敢的战士,完成自己的每一份“侦察”工作。
向你们致敬!抗战在一线的“流调”人。
来源:温州日报
庄越 杜一川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央视点赞!温州首创“百姓健身房”再获全国推广!
社会03-28
-
温州交通执法队余建丰:说不停、坐不得、闲不住
社会03-28
-
最美疫苗人周红:对不起家人,但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社会03-28
-
吉林在温挂职干部李柏松加入志愿者队伍助力社区抗疫
社会03-28
-
诚信故事:哪怕只有硬币,一块钱也不能少还
社会03-28
-
沈海高速部分路段封闭至4月2日 过往车辆请注意绕行
社会03-28
-
瑞安陶山重建传统“龙窑” 再现千年瓯窑烧制技艺
社会03-28
-
疫情挡不住温衢情!温州完成衢州突发转运隔离任务
社会03-28
-
传统与现代碰撞 泰顺茶产业振兴注入“新”味道
社会03-28
-
海外侨童教育宣讲中心每月一课 全球侨童有了“瑞安学堂”
社会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