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最有名的“大街”原来在这里!

温州网 2020-04-16 09:09:00
温州城的解放路也是如此,明清时期它叫“大街”,后来分别叫“南大街”和“北大街”。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一条路,莫过于“解放路”。

  能够有资格被叫做解放路的,往往曾经是当时、当地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

  温州城的解放路也是如此,明清时期它叫“大街”,后来分别叫“南大街”和“北大街”。有趣的是,国内很多城市的“解放路”前身,都叫过南北大街,比如西安。

  2020年,温州的解放街即将迎来新的“焕颜”:五马-墨池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改造工程,解放街改造提升被列入其中。

  南北大街通南北

  南北大街,顾名思义,是贯穿城市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

  翻开明清时期温州古地图,你会发现古城有两条平行的南北向大街,一条是解放街,一条是信河街。

  解放街是温州古城中最长、也最古老的主要街路,南起古城瑞安门(俗称大南门),北至望江门(俗称双门,今朔门),纵贯城区南北。

  民国初期,大街分为两段,以广场路东口为界,分别称为北大街和南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持下,附近的居民代表组织了修路委员会,翻修南北大街的道路。修建竣工后,1950年7月,《浙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南北大街翻了身,从此改名解放路》。

  新得名的解放路以打锣桥口为中心,向北称解放北路,向南称为解放南路。2000年8月,两条路合并改称“解放街”至今。?

  后来,解放路往南慢慢延伸,一直到卖麻桥,都被称为解放南路。

  路长、巷多、底蕴深

  解放街不仅路长、巷多,交通便利,周边还有着一批历史悠久的街道巷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温州知州杨蟠规划的三十六坊中,解放街周边就占了九个坊:

  有问政坊(七枫巷)、棠阴坊(仓桥街)、墨池坊、德政坊(县后巷)、道爱坊(县前头)、荣亲坊(晏公殿巷)、双桂坊(纱帽河)、简讼坊(大简巷),以及至今仍然保留坊名的康乐坊、墨池坊等。

  而南北大街贯通的两座城门,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望江门坐落在古城的正北面,因望北为江而得名。望江门原名“拱辰门”,唐时有双城门,五代钱元瓘任温州刺史时,拆除拱辰门的双城门,只存其一。又以朔方指北方,别称朔门。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温州,御驾仪卫就是自拱辰门入城,御驾依次由大街(今解放路)、五马街,通过谯楼(沿今公安路)到达州治(今广场路小学)。

  瑞安门则与南宋的另一位皇帝有关。南宋咸淳元年(1265),原永嘉郡王赵禥即帝位,是为宋度宗,升温州为瑞安府(府治仍在温州),“瑞安府”为温州称府之始,比宁波升府早123年。宋度宗登基后,还把旧城门改名“瑞安门”。因瑞安门坐落在城南,所以温州更喜欢称这里叫“大南门”。

  1877年,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南北百货一条街

  “南大街北大街,南北百货一条街。”

  在老温州人的记忆中,曾经的南北大街,就是繁华的代名词,经济繁盛、店铺林立。

  由于解放街南北分别设有瑞安门、望江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清末以来,一直是温州城区的商业街道。

  1877年,瓯海关税务司公署近景

  据《温州通览》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根据《烟台条约》,温州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英、美、法、日等国的商人、传教士便纷纷来温经商或传教,而国内的上海、宁波等地商家也频频与温州工商界加强往来,或采购物资,或推销商品,或开设店铺,关系日趋密切。

  当时温州对外交通专靠轮船和汽船,而望江门外,正是轮舟辐辏之处,又是管理口岸的“瓯海关”驻地。查看民国时期的地图,会发现望江门外各类码头一字排开,各种货物都要通过这个城门进入城内。

  上世纪50年代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的南端是瑞安门,出此门向南行,沿着“七铺河路”,经过物产丰盈的下河乡,可以直达瑞安县城。下河乡的农民和瑞安的民众到温州来购买商品或进行交易,一般都由瑞安门内的南大街进入城区。

  因此,南北大街遂成为交通频繁、商业兴盛的主干街道。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外国商人不断涌入,一批白墙青瓦、欧陆风格的建筑街面和“益泰源”、“协大祥”、“大生堂”等名店便应运而生,并成为今天百年老街的历史景观。

  百年老店与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里汇聚诸多百年老店:

  【县前头汤圆】县前头汤圆原名叫“郑德大”汤圆店,始于1901年。1958年和另两家汤圆店合并,改成如今众人皆知的名字。他家的汤圆洁白晶莹、滑糯爽口、皮薄馅大、馅心香馨。

  【长人馄饨店】长人馄饨始于1930年。最早是乐清人陈立标挑着担子叫卖进温州的,因陈立标个子很高,他的馄饨人称“长人馄饨”。长人馄饨皮薄馅多,盖料丰富,汤清味鲜。

  【许大同毛笔店】许大同毛笔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6)。许大同笔店创始人许进芳(1887-1961),原籍平阳,光绪二十六年(1900)刚满13岁,经族人引荐离乡到永嘉城区新同文毛笔店,学习制笔手艺。1906年他在康乐坊大简巷口开设毛笔店,取名“许大同”。此时适逢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走向共和,实现大同。

  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就来自温州市解放北路的一户人家。

  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从当时的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编号为10101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的住址,写的是解放北路83号。

  出生在解放北路的章华妹,和她拿到的始于解放北路的全国首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众多温州商人创业打拼的一个缩影。

  发生在解放街的老故事:

  1.“张宝琛禁烟,自吃红丸,别人吃红汤丸(圆)”

  这个故事刊登在当年的温州本地报纸上。这句温州独有的俚语,与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同样的含意。

  抗日战争时,张宝琛在温州当伪专员。他本人是吃鸦片的,但“上峰”命令他要“厉行禁烟”,所以不得不装模作样,搞了一阵“禁烟”运动。他自拟一张禁烟告示,字如碗大,张贴于南北大街、五马街,尤以原“金三益”墙上那张最显眼。告示用温州方言写成:“贩卖鸦片和吃鸦片的,捉牢后,本专员就请他吃红汤丸。”(意即枪决。丸,系圆)可是,张宝琛自己烟瘾上来时,便偷偷地在房间里吞“红丸”(一种毒品)。

  当时的老百姓深谙个中奥秘,便用这句俚语,揭露他的真面目。

  2.“拦街福”

  “拦街福”是一度流行的温州民间的独特风俗,从明清以来便有了。

  关于“拦街福”的由来,一种说法是,相传明时倭寇在我国浙东南沿海猖獗犯境,明将戚继光尽歼犯境之敌,使温州城区免受战祸蹂躏。温州人民为庆祝胜利,在农历二三月间在各街巷举行祝福活动,并逐渐沿袭成温州一年一度的民间盛会。每年,市区主要街道及附近小巷均安排日期,轮流举行祈福活动。

  拦街福老照片

  “拦街福”每年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取“康乐安宁”之意),到三月廿一日在第一桥结束(取“第一”之意)。在这过程中,以二月初一的康乐坊、三月初一的百里坊、三月十五的南北大街与铁井栏、五马街等的规模最为盛大。是日,街上张灯结采,并有木偶戏演出,小康之家与殷富商户还邀请“说书”、“鼓词”艺人在门前搭台演唱。

  在“拦街福”的五十天中,郊区农民都挑着新鲜的瓜果蔬菜、鸡鱼肉蛋,到城里叫卖。温州一些著名的大商店,如五马街的“许云章”、“金三益”、“五味和”及南北大街的“锦彰”、“东桂芳”等更是不失良机,老板都会陪着笑脸,接待顾客。

  参考资料:

  《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

  《翻修南北大街居民协助下工程进行顺利南段竣工北段一月后完成》李启钤、《南北大街翻了身从此改名解放路》陈龙,原载《浙南日报》

  《温州解放路——一条街串起根与魂》来源《钱江晚报》记者汪子芳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